想起韦大列男爵
刘锡诚
围绕着“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个话题,总是讨论得很热闹。我曾在微博写了一句话:“我们在高唱中华文化走出去,却没有一部像《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那样的《中国民间故事》在世界各国流行!”不想这句话引起网友的关切和共鸣。这又使我想起百余年前一个走进中国文化的名叫韦大列的意大利人。
早年意大利驻华公使韦大列(Guido Vitale)男爵在华任职期间,每年夏天都要到北京的庙里,去向那些乘凉或进香的平民百姓搜集歌谣,并编纂和翻译为一本中英对照的《北京的歌谣》,1896年在意大利出版。此事在“五四”过后的中国进步文化人和学者中间,激起了不小的波澜,因为这毕竟是历史上出版的第一本北京近世歌谣。还有一本歌谣选集,是美国传教士何德兰1900年搜集出版的《孺子歌图》。
在韦大列之前,的确未有人搜集和出版过北京歌谣。我国古代有“采风”之说。西周时编订的《诗经》里,收入了十五国风,是当时中国版图内的十五个邦国的民歌,再往北的燕、蓟等国的歌谣,没有采集和纳入。到汉武帝时,北方伸展到了燕、代、雁门、云中、陇西,可惜乐府收集和编辑的稿子散失不存了。所以,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所收民歌的范围扩大了许多,却也没有见到有燕蓟一带的歌谣。而韦大列当年直接 “与(北京)人民交接”,从他们口中搜集来的这些北京歌谣,不仅提供了最早的北京民间歌谣记录文本,而且让北京歌谣走向了世界,让世界认识了民间北京以至民间中国。
中国历史上各类文籍汗牛充栋,作为七朝古都的北京,搜集和出版第一本民间歌谣的,却是一个出使我国的意大利贵族。原因不是别的,而是中国的旧文人普遍缺乏“眼睛向下”的平民意识,瞧不起平民百姓的歌谣和才智。这就是旧中国的一种国情。韦大列为了搜集歌谣,曾求计于他的“先生”(老师),可是这位先生,“他固执而且担保中国不曾有这种没有价值的东西存在”。韦大列说:“有些人要反对我所说的(民歌中有)真诗的星光,可以从这本书里找到,在那些与中国人的世界全(然)隔绝的人们,这种意见自然是容易碰到的。有些个歌谣(不论比起这书的全量有多么少)是朴实而且可感动人,在那些对于中国人的忧乐只有一点知识的人,也可以看作为诗的。”
五四运动爆发,促成了中国知识界和文艺界在文化观上的巨大转变!旧文统受到抨击和摒弃,民主、科学、平民意识成为时代思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韦大列的《北京的歌谣》和何德兰的《孺子歌图》,充当了西洋小孩子们了解中国的启蒙读物或曰入门书。今天,当我们在思谋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的时候,我们的文学家和民间文学家们,实在有责任编出一部《中国民间故事选集》来,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发表于天津《今晚报》副刊2014年12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