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未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贵州省文史馆馆员。主要著作:《民间花雨》、《民间游历》、《民间笔记》等十几部。
2015年10月28日晚,本报第十四期都市读书会,主题是:非遗十年——女作家余未人的田野调查。当天的读书会上,来了不少省内文艺界的名家,他们对余未人深入田野沉下心来做民间文化的研究表达了敬意;就余未人新书《民间笔记》展开话题讨论。现场,余未人与书友分享了自己从事“非遗”工作以来的难忘经历,她说:“民间文学是一片大海。《亚鲁王》以后的几部还在搜集、整理和翻译之中,任务艰巨。” 《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 约访余未人老师,请她谈一谈2015年的读书生活,她直接写来一篇文稿,文中提到两本书《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和《西欧思想游记》,阅读,与她的专业和爱好相关。为了不破坏她想表达的意思,决定原稿照登。 我把这一年读过的书稍稍梳理了一下,发现好书不少,这里只能挑出与我现今爱好比较切合的两部来谈谈:刘锡诚先生的《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增订版)。这是作者大半生学术研究的重要成果。它不是民间文学理论,也不是民间文学史,而是这个学科的学术史。听书名,似乎是一本难啃的、甚至佶屈聱牙的书。其实,作者对学术史上的一连串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思想进行评述时,把严谨的学术思想变成了一般读者都能够读懂的文字,平实、清晰、富于文采,而不是如今在学术领域常常会遭遇的翻译腔、学术腔,没有那种花俏或僵硬。对此,我特别欣赏。否则,我也和大众一样,会把这部上下卷近百万字的皇皇巨著撇在一边的。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也是民间文学资源最为富饶的省份之一。”“贵州省的民间文学资料(内刊),在全国各省主办的民间文学内部刊物中是出刊最多,资料最为丰富的一种。发刊于1957年1月。”这是刘锡诚先生在宏观上对贵州民间文学的评价。正因为如此,书中也用了不少篇幅来评述贵州民间文学的学术史。从20世纪初年到抗战时期的大夏大学的社会学家吴泽霖、陈国钧等,再到上世纪50年代至上世纪80年代贵州学者搜集整理的七十二集贵州《民间文学资料》。并将其列入全国十二项“重要民间 文学成果览胜”之一。一般人关心的有关民间文学的一些问题,也能从中得到解释。举一个小例子,在贵州苗族、侗族地区,民间普遍尊崇“盘古王”,认为天地日月、山川土地,动物植物,皆由其创造而来。昨天一位加拿大的朋友微信问我,贵州少数民族传说的“盘古开天地”神话是否受汉文化的影响?我说,情况正好相反,是少数民族文化影响了汉文化。她觉得不可思议。我想,她身居海外,又是理工科出身,不可能让她去查更多的中文资料,于是就套用了“学术史”上的论述做了回答:“茅盾和他之前的学者都曾表述过,‘盘古神话就是产生在南方而后渐渐北行的。’”对此,钟敬文先生也曾有论述:“盘古神话,本来是南方民族的开辟传说,后来才传入汉族,并吸入上古史里的。” |
《西欧思想游记》
另一本是冯骥才的《西欧思想游记》,一个精致的小开本。因我喜爱旅行,对游记类的文字比较关注。过去读到的游记,多为山川美景的描述,加一些风花雪月的人生感悟。这本思想游记,展示的是冯先生对西欧美景中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系列观点和思想。它从个人细微的感受出发,联想的却是关于人类文化遗产的命运。特别是国内外的比较很有意思。比如文中写到天津曾经提出的一个口号:“把海河建成塞纳河”,他提出,“复制人家历史也是我们的荣耀?我们能把自己的海河整理好就不错了。”后来“这个荒谬无知的口号不见了。但海河上多了两件洋货……今天,我站在亚历山大三世桥上真是尴尬至极,感觉我的家乡有点像个‘小偷’”。读到这里,只能会心一笑,如今做小偷的建筑师处处皆是啊!冯先生又写到:“西方的教堂全是纯精神的,我们的庙宇大都商业化了,甚至有的庙宇还要搞文化产业。佛爷要钱,谁还信它?” 两书篇幅一大一小,思想领域同样宏大开阔。
资料来源:《贵州都市报。文化周刊》2015年12月29日
2015年印象深的两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