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苇丛哀哀姑恶声”这个标题,脑际便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大诗人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联想到1958年去绍兴时,想去埋藏着陆游和唐婉爱情故事的沈园参观而不可得,因为那园子一直荒芜着,没有修好。50多年后的2012年6月10日,为抢救香榧子传说的事再次来到绍兴,终于圆了“到此一游”的梦。在陆、唐两幅《钗头凤》诗篇影壁前,在熙熙攘攘的参观者人群中,仿佛隐约听到了姑恶鸟的凄凄切切的鸣叫声。
周作人在《儿童杂事诗图笺释》里有《姑恶鸟》一诗,丰子恺据诗作图。周诗曰:“姑恶飞鸣绕暮烟,春宵凄寂不成眠。童心不识欢情薄,听到啼声总可怜。”注云:“越系水乡,多姑恶鸟。夜闻啼声甚凄婉。东风恶,欢情薄。见陆放翁《钗头凤》词。”“姑恶飞鸣绕暮烟”,朱竹垞句。丰图以简洁明快的线条,以在东风中摆动的的枝条、飞鸟、和迟暮之际打扫地上落叶的农妇为构图,以表现在暮烟中绕飞啼鸣的姑恶鸟。
姑恶鸟是一种野鸟。姑恶鸟也是传说中的怨鸟。据史震青《西青散记》:“姑恶者,野鸟也,色纯黑,似鸦而小,长颈短尾,足高,巢水旁密篠间。三月末始鸣……鸣常彻夜,烟雨中声尤惨也。”钟叔河笺释云:“本来姑恶的诗接触到过去妇女的命运,总是可怜的多。苏东坡《五禽言》:‘姑恶,姑恶。姑不恶,妾命薄。’范成大《后姑恶诗》:‘姑不恶,妇不死。与人作妇亦大难,已死人言尚如此。’陆放翁《夜闻姑恶》诗亦云:‘不知姑恶何所恨,时时一声能断魂,’《夜读抄·姑恶诗话》:‘提到放翁……其咏《钗头凤》一事,孝义兼挚,更有一种啼笑不敢之情,溢于笔墨之外,故并记之。案放翁初娶唐氏,闳之女也,伉俪相得,弗得于姑,绝之。未忍绝,为别馆住焉,姑知而掩之,遂绝。后改适同郡宗子士程,尝于春日出游,相遇禹迹寺南之沈氏园,放翁怅然赋一调云: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鮫綃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令人不能读竟。’……有些事情或是悲苦或是壮烈,还不十分难过,唯独这种啼笑不敢之情,深微幽郁,好像有虫在心里蛀似的,最难为怀。”
姑恶鸟最易令人联想到女人的命运。灯下夜读,偶得数则女人变成怨鸟的故事,发现怨鸟形象的内涵意味深长,颇值得玩味。
黄华早年编选的一册《民间故事》(上海正气书局1948年版)里有《芝麻鸟》故事,不知流传于何地,说的是一个小小年纪的童养媳的悲惨命运。年老的婆婆要童养媳和小姑去种芝麻,恶毒的小姑偷偷地把童养媳的那一份种子置于锅里炒熟了。结果,一边地里是鹅黄色的嫩芽从地里钻出来,一片茂盛;一边地里却仍是一片黄土,笼罩着凄凉和恐怖。于是善良的童养媳成了丧门星,受尽辱骂和殴打,终于自缢于森林之中。她的灵魂变成了一只芝麻鸟,每当芝麻下种的季节,便夜夜在山中悲怆地啼叫。
另有一篇叫《狗误我》的故事,说婆婆虐待童养媳,叫她在客人到来之前同时烧好罐肉和磨好豆腐。由于一人无法同时照顾这两件本来无法照顾好的事情,终于在磨豆腐的时候,肉被狗吃了。童养媳想,与其被活活打死,莫如自尽。死后,即被装殓在棺材里,当亲生父母来看尸体时,尸体不见了,却从棺材里飞出来一只褐色的小鸟,凄惋地叫着“狗误我!”便腾飞而去。(王枕石编《民间故事》第一集,上海经纬书局1946年版)
与上面两篇不同,流传于山东省的故事《光棍夺雏》,讲的是媳妇和继母的关系。恶毒的继母为了加害于媳妇,命她一个人去蛮荒的南山里收割成熟了的小麦。而好心的小姑违背母命,执意陪着嫂嫂,不料被一伙光棍抢夺而去。嫂嫂无奈,只得跳崖而亡。她死后,变成一只小鸟,飞到家中向婆婆叫着:“在南山谷,光棍夺雏!”后来,每到割麦的季节,小鸟就叫着飞来。于是人们就给这种鸟起名叫“光棍夺雏”。(方明编《民间故事集》,上海元新书局1937年版)
鸟与女人的故事,一部分是旧时代姑嫂关系的一种反映,另一部分是旧社会里童养媳的悲凉命运的反映。童养媳作为一种婚姻形态在旧中国广泛而长期地存在,不仅把爱情物化为劳役,反人道地窒息了少女的青春,自然是不必多说的。有趣的是,长时期受着这种思想奴役、同时也奴役着他人的农民们,为什么又反过来给予受害者的童养媳以如此撕心裂肺的同情?为什么总是异口同声地把屈死的童养媳幻化为一只小鸟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想离不开从两个方面来着手:一,农民中普遍地受着灵魂不灭的原始信仰的影响,认为人死后他的灵魂是永存的,不过是变化一种存在形态罢了。鸟是人类灵魂的一种常见的寄住形态,而且由于种种原因,人类对鸟类的观察是那样的细致入微,以至于把它们怎样啼叫,什么季节来归,是否啼血(如杜鹃),都与人的遭遇和人的脾性联系起来甚至等同起来,从而创造出哀怨的鸟、悲怆的鸟、屈死的鸟等种种鸟的艺术形象。二,鉴于殷商时代及其以前,人们曾经想象人类先祖契的母亲在洗浴时感鸟卵而生,进而认定女人可以不通过与男子的交媾就能生孩子,因此这种感生的观念不仅被看作是女权对男权的蔑视,而且很长时间里影响着人类的观念形态。鸟也就被某些民族看作是人类的祖先。是否可以设想,这些故事里的“人变鸟”的情节与这种远古的鸟图腾信仰有某种关联呢?
鸟与女人的故事,其道德教训的意义是一目了然的。它们的锋芒是指向窒息人类精神的封建婚姻制度(特别是童养媳制度)和低下的生产力及落后的生产方式。现在这种制度固然已经被彻底埋葬而一去不复返了,怨鸟的故事却永远作为人类的精神遗产而留存下来。但新闻媒体揭发出来的大量拐卖妇女、买卖婚姻死灰复燃的事实,倒是提醒我们对童养媳妇制度应当保持足够的警惕。一部电视剧里说,女人不是月亮。更应该说女人不是怨鸟。愿女人不再变成怨鸟!
写于1994年1月27日晚;2014年10月12日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