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神话的现代流变
刘锡诚
淮阳,古称宛丘、陈。传说是太昊伏羲建都和甍葬之地。《竹书纪年》载:“太昊伏羲都宛丘。”据神话传说,上古时代,伏羲从西北高原的成纪(今天水)沿黄河而下,来到宛丘这块土地上建都,并在以宛丘为中心的黄淮大平原上创网罟、画八卦、制嫁娶、正姓氏,以龙纪官,从而结束了远古狩猎时代,开辟了远古的畜牧时代;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人类开始熟食;结束了群婚、乱婚,创始了一夫一妻的对偶婚;结束了原始母系社会,肇始了父系社会;结束了部落万邦的天下,开辟了龙天下,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氏族部落大统一,构建了中华民族的雏形。于是太昊伏羲被传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及其始祖都有自己的神话,传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伏羲同样也有种种瑰丽的神话。如“华胥履巨人迹”而生伏羲,如“伏羲氏人首蛇身”(《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纪》),如伏羲“始作八卦”(《易·系辞下传》),等等。尽管学界一向认为,伏羲出现于中国古文献中的时代甚晚,最早见于战国以后的《易》、《庄子》、《荀子》等诸子之文,而一旦出现,便将其地位置于三皇之首。(顾颉刚“层累说”;[日]白川静“加上说”),但,伏羲的神话传说见诸文献虽然较晚,在民间却应该一直是大量流传而不绝的少数古神话之一。这一点,在古称中原地区、在古宛丘今淮阳及其周边地区所搜集到的“活”在民众口头上的神话传说就是一个明证。
记得1986年,在郑州召开的中国神话学会第一届神话学术研讨会上,我第一次听到来自淮阳的文化工作者杨复竣先生的发言,向与会者介绍在他于20世纪60年代在淮阳一带搜集到的伏羲女娲神话。这些在现代条件下还流传于民众口头上的古神话,其中《玄武星》、《抟土造人和黄帝的传说》、《女娲补天》和《伏羲画八卦》四篇被选刊于周扬、陈荒煤总主编、刘锡诚主编的《中国新文艺大系·民间文学集》(1937—1949)中。[1]
活跃于20世纪20—40年代的神话学者们,如芮逸夫、常任侠、闻一多等诸位对中国神话研究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学者,由于当时看到的材料有限,那时北方的材料还没有得到收集和发表,认为伏羲女娲神话是起源于南方或是南方民族的神话。[2] 如果他们看到杨复竣及稍后其他河南民间文学工作者们收集到的神话材料,相信他们会修改他们的结论的。倒是日本学者白川静在他著的《中国神话》一书里说得好:“在神话上,却是与前述的洪水之神一样,都是很古就已经成立的了;只不过因为拥有这个神话的苗人,以后被驱赶而南下,逐渐与中原失去了接触,因此这些神话没有被记录在古文献之中罢了。”[3] 现在杨复峻在这本《淮阳神话传说故事》里收录了他历年来收集的166篇民间作品,属于神话的47篇,属于人物传说与地方风物传说的80篇,故事39篇。《白龟救姐》、《滚磨成亲》、《女娲抟土造人》、《伏羲女娲创世》、《女娲造六畜》、《伏羲画卦台》、《女娲补天》等神话文本,构成了一个现代流传的伏羲女娲神话群,把这些作品与古文献记载的作品相比较,就可以看出在历史的长河中神话发生了怎样的流变!
从1984年起,围绕着编纂“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民间故事、歌谣、谚语)在全国开展了一次长达近十年的普查工作。从1986年起,杨复峻主持并参加了淮阳的普查,组织队伍,走街串巷,深入民间,共收集记录了100多万字的资料。他们所调查的地区,除了淮阳、西华、太康、郸城、项城、商水等县市,特别重视太昊伏羲朝祖庙会和农历每月初一、十五祭祖日的调查采录,收集到不少伏羲女娲神话和庙堂经歌,材料弥足珍贵。
杨复峻先生在基层文化工作岗位上孜孜矻矻20多年,深入民间采录收集神话传说,从未中断,为构建淮阳、乃至中原地区的民间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本《淮阳神话传说故事》不仅包括伏羲女娲人祖神话,还收录了流传于淮阳一带的人物传说、风物传说和民间故事,堪称是淮阳地区的一部民间文学之大全!他为抢救和传播民族民间文化所付出的辛劳,所收获的成果,令我敬佩!
全球化、现代化的浪潮席卷了全世界。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农业结构和社会结构,民间文学以及所有民间文化所依存的传统农耕文明,正在转型、甚至消失。民间文学以及所有民间文化逐渐衰微的趋势,随处可见。着眼于保持文化的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保护我们民族的文化之根——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正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针下,许多热爱民族文化、有责任感的文化工作者,参与到21世纪正在进行的这项巨大文化工程中来,深入民间,进行深入、细致、艰苦的调查,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保护工作。杨复峻(及其同时代人)主要于20世纪60—80年代收集记录的这些神话故事所显示的,是民间文化在那个时代的生存状态和特点,现在,时代已经过去了20年、甚至40年,民众的生活条件和世界观普遍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神话传说也无可置疑地发生了流变。我们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化工作者,有责任以正确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对我们曾经在20年或40年前做过调查的地区(村落),再做一次“跟踪调查”,忠实地、全面地记录下在今天(21世纪第一个十年)社会条件下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化的现代流传形态来。
2007年8月31日
(本文系为杨复峻主编《淮阳神话传说故事》一书写的序言,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7年10月,北京)
[1] 刘锡诚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民间文学集》(1937—1949),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年8月第一版。
[2] 芮逸夫《苗族的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在汉以前,早有一南方蛮闽等族为蛇种的传说。正因为伏羲女娲乃是南方蛮族,所以才产生人首蛇身的传说。好事者更因神话的传说,绘成图画;这便是梁武祠石室伏羲画像绘成麟尾相交的所由来。这一点也许可做伏羲女娲为南方民族的一个佐证。”“徐中舒先生曾提及伏羲女娲皆‘风姓’,及伏羲‘德于木’,‘出于震’的传说,并以为均含有伏羲女娲为南方或东方民族之义。”南京:《人类学集刊》第1卷第1期,1938年。此引自马昌仪编《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上册第410—411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
[3] 白川静著、王孝廉译《中国神话》第48页,台北:长安出版社198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