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的文化阐释
刘锡诚
一 文化英雄的角色
在十二生肖中占据第十一位的狗,出现在中国的神话和传说这类俗文学中,常常是一个不可等闲视之的文化英雄的角色。对于狗所承担的这一角色的文化渊源和文化意蕴,也许并不是大众所能了解的,但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是,由于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对人类生存所作的贡献,奠定了这一角色形成的基础。
苗族有一则神话传说里说,很古很古的时候,人还住在树林里,没有粮种,不会种庄稼。只有山神阿爷彼纳有粮种。小伙子格木睹罗告别父老,去为人类找寻粮种。他经历了艰难险阻,得到了粮种,可那个山神却把他变成了一条小黄狗。小黄狗终于把粮种带回人间,种出了庄稼。按照路途上遇到的老预言家的预言,一个叫拉缟嫫的姑娘爱上了狗形的格木睹罗;待她顺着小黄狗一路种植的庄稼,来到小黄狗的面前时,小黄狗立即变成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于是他们幸福地结为夫妻。从此,人类才有了粮种。 [1]
还有一则《花毛狗找粮种》的苗族神话传说里说,很古很古的时候,只有天神那儿才有粮种,花毛狗受人的委托,沿着村边的一棵马桑树爬到天上去,向天神老爷爷讨得了粮种。只是它在路途上追逐一只狗獾,把天神老爷爷嘱咐它的怎样种植玉米的话给忘记了,于是主人罚它吃屎。 [2]
仡佬族有一则《敬狗的来由》说,传说在古代,天神视察人间,发现仡佬族人开荒种玉米,生活很艰苦,要狗给他们送谷种。天神把种子装在布袋里挂在狗的尾巴上,狗爬过九十九座高山、游过九十九条河,不幸遇到狂风暴雨,把装着种子的布袋冲走了。狗再回到天上,向天神报告了失败的情况。第二回,狗除了在尾巴上挂上种子袋外,还在种子堆上打了个滚,使全身都粘满了谷种。路途上又遇到了暴雨风浪,可是它沾在毛根上的种子却保留了下来。于是,仡佬人才有了谷种。为了感谢狗的功劳,每到春节,仡佬人民都要用糍粑来敬狗。 [3]
回族传说《谷穗和狗》里说,从前,地里的庄稼从根到梢都结满了籽,粮食很多。管粮食的尔旦圣人看到人们浪费粮食的情况,决心收回粮食。用手把粮食往口袋里捋。狗看见了,赶忙跑上前去护庄稼,圣人才松了手。人们靠狗夺下来的粮食生活,再也不敢浪费粮食了。狗为人们争下了五谷穗子,人们很喜欢养狗。 [4]
在这类神话传说里,当人类还生活在浑沌状态,或还处在刀耕火种,或以渔猎为生的阶段上时,狗是为人类从天上(天神或山神)寻找来谷种的英雄,是人类文明的创始者,换言之,是神话学上所说的“文化英雄”。狗为了给人类寻找谷种,不怕失败,不计牺牲,不避艰险,顽强拚搏。它爬山涉水,失败了,还要再重做一次。失败和挫折教育了它,它学会了像人类一样总结经验。为了躲过风浪和河水的灾难,它在谷种堆里打滚,使种子沾在毛根里、尾巴里,显示了狗作为文化英雄在为人类文明创业时的聪敏机智和顽强不息。
在远古时代的观念中,或从远古传承下来的观念中,人可以变成狗,狗也可以变成人。在苗族的神话传说中,到山神那儿寻找谷种的小伙子格木睹罗,受到山神阿爷彼纳(这当然是个恶神)的惩罚,变成了一只小黄狗;宁愿变成狗也要找到谷种的这种创业精神,使姑娘拉缟嫫深受感动,终于深深地爱上了他,而这种诚挚无私的爱又使他变成了人。这里面体现了古代先民的“人兽同一”的观念,人兽之间的互换关系,正如同人可以与神灵相通是一样的。
狗作为文化英雄,从天神那儿找来谷种或保存了谷种的观念,在许多民族中都有,是相当普遍的一种原始观念的遗留。这种观念在俗文学作品中是屡见不鲜的。所以即使在现代社会中,狗还受到人类的崇敬与厚爱,不是没有原因的。
二 狗妻女--图腾祖先传说
“狗妻女”繁殖子孙的始祖传说,在我国俗文学中是有相当久远传统的文学现象,而且是一种比较独特的作品。最有代表性的是晋·干宝撰《搜神记》卷十四辑录的一则十分有名的作品:“高辛氏,有老妇人居于王宫,得耳疾历时。医为挑治,出顶虫,大如茧。妇人去后,置一瓠篱,覆之以盘,俄尔顶虫乃化为犬,其文五色,因名‘盘瓠’,遂畜之。时戎吴强盛,数侵边境。遣将征讨,不能擒胜。乃募天下有能得戎吴将军首者,购金千斤,封邑万户,又赐以少女。后盘瓠衔得一头,将造王阙。王诊视之,即是戎吴。为之奈何?群臣皆曰:‘大王既以我许天下矣。盘瓠衔首而来,为国除害,此天命使然,岂狗之智力哉。王者言重,不可以女子微躯,而负明约于天下,国之祸也。’王惧而从之。令少女从盘瓠。盘瓠将女上南山,草木茂盛,无人行迹。于是女解去衣裳,为仆竖之结,著独力之衣,随盘瓠升山入谷,止于石室之中。王悲思之,遣往视觅,天辄风雨,岭震云晦,往者莫至。盖经三年,产六男六女。盘瓠死后,自相配偶,因为夫妇。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裁制皆有尾形。后母归,以语王,王遣使迎诸男女,天不复雨。衣服偏裢,言语侏 ,饮食蹲踞,好山恶都。王顺其意,赐以名山广泽,号曰‘蛮夷’。”大致相似的记载,还见于《后汉书》和《广异记》等书。
这个神话传说的主题是,盘瓠与公主婚配而生蛮族。这个名为盘瓠的狗,是蛮族的图腾祖先,是蛮族人民全体崇拜的氏族神;狗的形象是作为这个氏族的族徽而保留下来的。他们的衣服往往仿照着狗的形状而缝制,如“皆有尾形”;他们的饮食也往往学着狗吃食时的样子,如“掺杂鱼肉,叩槽而号”;每逢重要庆典还要祭祀礼拜。从而这种以氏族图腾为主角的神话传说,也就被称为图腾神话传说。
历史上的蛮族,究指今日的哪些民族,学术界的意见似很分歧。但根据现代民族学调查的材料和现代流传的神话传说与祭祀民俗来看,至少瑶族、畲族是与古代的蛮夷有着血缘关系的。在这些当代民族中,至今还流传着以盘瓠为主角的神话传说和长篇历史诗篇。由当代瑶族学者王矿新、苏胜兴、刘保元搜集记录的一篇曾在全国评奖中获奖的瑶族口传作品《盘王的传说》 [5] ,所写的就是这个龙犬报效国君衔了番王的头颅并与高辛王的三公主结为夫妻,繁衍子孙的故事。比起古代记录来,这个经历了漫长时间流传的口头作品,有了很大的丰富和变异。例如作品中说,龙犬白天是异形,晚上则是个美男子,将其放在蒸笼里蒸了七天七夜,由于把盖子揭开得太早,头上、腋窝和脚胫上的毛还没有来得及脱尽。所以,只好把有毛的头部和脚胫用布包裹。据说,这也成为瑶族男女缠头巾裹脚套的习俗的来历。
据研究者岑家梧先生在《盘瓠传说与瑶畲的图腾制度》里研究述及,以盘瓠为主角的类似传说流传的民族和地区有:连山瑶人、两广板瑶、大瑶山板瑶、修仁山子瑶、都安瑶人、安南(现越南)瑶人和浙江畲民等不同异文,其名称也略有差异,如连山瑶人传说中称盘瓠,两广板瑶传说中称狗头,大瑶山板瑶称龙犬,修仁山子瑶称狗,都安瑶人称蓝狗公,安南瑶人称盘护或盘瓠,畲族称龙期号盘瓠。 [6] 这个作品所以能如此广泛又如此历久不衰,除了民间口传作品的一般特性而外,最重要的原因乃是这类俗文学体现和传达了一个民族的图腾信仰及其观念。以某种动物、植物或某物质作为氏族图腾,相信其为氏族祖先,认为与之有血缘关系,不加杀害,礼敬崇拜的这种观念,产生于远古的氏族时代。随着时代的演进,这种观念有所变化,但在许多方面(特别是民俗事项)还保留着这种信仰的遗迹,而神话传说则是这种信仰的比较完整的描述与记载,有着重要的认识价值。
三 狗耕田:神兽之属
“狗耕田”的故事是中国民间故事中流传最为广泛的著名“两兄弟”故事类型之一。从近年搜集出版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地方卷本所提供的材料来看,几乎没有一个省区没有两兄弟的故事流传。在已故美籍华人中国俗文学家丁乃通著《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 [7] 中,把“狗耕田”故事定为503E 号。
“狗耕田”故事的情节,借用丁先生的概括,大致叙述如下:
(一)〖遗产〗仁慈的弟弟(a)遗产被兄嫂骗去。(b)全部遗产被哥哥夺去,只剩下一些不值钱的东西。他仅有的家畜只是(c)一条狗(d)一只猫(e)一只鸡。
(二)〖狗〗狗自愿耕地。它干的活和牛一样好,有时甚至比牛更好。弟弟(a)因此种植成功(b)和不相信的人打赌赢了(c)狗还能给田地车水。弟弟因此赢得很多赌注,哥哥听说,把狗借来替自己耕田。狗不肯耕田;哥哥生了气,杀死狗并埋掉它。
(三)〖植物〗 在狗埋藏的地方长出(a)一棵树(b)草(通常是狗尾草)(c)竹(c1)其它植物。当弟弟摇动这树时,许多金银等等掉下来(参看511A型)。当哥哥摇动它时,只掉下(d)粪(e)蝎子等等(f)砖(g)什么也不掉(h)朽木头,出于怨恨,哥哥砍倒这棵树,或:(i)哥哥找到一只马蜂、一只公鸡,那狗的阴魂也出现了,哥哥吓死。
(四)〖用具〗(a)用植物的枝杈等弟弟做了一个篮子来捉虾,每天,他从篮子里得到许多鱼。哥哥借了去用,仅仅捞出蛇,把他咬伤(b)弟弟用那植物的一个枝条编成一个篮子,过往野雁都在篮子里生蛋,但只落下鸟粪给哥哥。哥哥有时把篮子毁坏或烧掉(c)弟弟用树茎做成洗衣棒槌,旧衣服捣成了新衣服,哥哥拿来,新衣服捣成了破布。(d)弟弟用木头作镰刀柄,销售很好,哥哥照样去做,但没人买。他把它们扔进火里,火焰升起烧掉他的房子。
(五)〖蔬菜〗在篮子的灰烬中,弟弟找到(a)豆子(b)萝卜。
流传和散布于全国各地的狗耕田故事,也许并不是每一个都具有如此完整的故事情节,而实际情况往往是一个故事只有其中的一部分情节。但下面所说的故事核心则是所有的故事都离不开的:兄弟两个分家,贪婪心狠的哥哥分到了牛和几乎全部家产,弱小无助而心地善良的弟弟则受骗只分到了一只小狗,小狗帮助弟弟耕田,致富,过上了好日子。哥嫂发现后,不怀好心地借弟弟的狗来耕田和从事别的劳作,但他们利用小狗做的所有的事情均告失败,便一气之下把狗杀死葬之田野,以断绝弟弟的生路。狗死后,弟弟极为伤心,狗坟上又长出了能帮助弟弟的竹子。贪心的哥嫂最终受到了惩罚。这种故事核心相对固定,而在流传中,故事的枝叶相对发生变异的情况,正是俗文学作品在流传中经常发生的。作品的变异一方面来自讲述者个人对生活的认识、文学修养和讲述口才,另一方面,也往往受到上一代人传承特点的影响。
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两兄弟的故事反映了对封建社会初期形成的长子继承权的反抗,和社会下层对弱小者社会处境的深切同情。综合所见到的两兄弟故事,毫无例外地是,长子利用自己有利的地位来欺压小弟弟,或分给他一只小狗,或把他赶出去流浪、乞讨。这种观念不是一两个作者之所为,也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广大民间文学的创作者和传承者--老百姓在社会现实基础上表达的一种共同的观念。
狗在两兄弟故事中是作为一种帮助弱小者的异物(类)出现的。狗是狼科动物中驯化较早的一种动物,它在人类的狩猎生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成为人类的忠实朋友。这种情景在狩猎时代遗留下来的口头作品和舞蹈作品中,有很珍贵的资料。而形成较晚的“狗耕田”故事中的小黄狗,值得注意的第一个情况是狗的重意气,这说明,狗不再是野狗而是家畜,意气的观念作为社会伦理规范已经在社会上相当盛行;报恩思想在民间已经相当牢固,狗忠于它的主人,达到了至死不逾的境地。值得注意的第二个情况是,弱小者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取得胜利,战胜压迫者和奴役者,要体现出自己的理想,只有借助于某些灵物在想象中以战胜压迫者和奴役者,而狗恰恰就是他们所需要的一个异物或灵物。它不仅能够完成人力不能完成的事情(如耕田),而且能借助神力使小弟弟过上令哥嫂羡慕不已的生活。值得注意的第三个情况是,故事的作者和传播者们,从道德和伦理的立场鞭打了贪婪、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等恶行,宣扬了劳动、诚实、忠厚等优良品德和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
四 护主守御的忠义之兽
宋代学问家吴淑在《事类赋注·兽部》中说:(狗)“死歇骄之善噬,盖有功于守御。”其实,善噬和守御不过是狗的功能之一,在动物中,狗的最显著特点倒是讲意气、通人性。由于狗忠于主人,因此人喜欢养狗。现代城市中兴起的养狗热,也大半是由于狗的这一特性而导致的。
晋代张华的《博物志》引《徐偃王志》里一个狗救弃儿于水滨的故事:“徐君宫人娠而产卵,以为不祥,弃于水边。孤独老母有犬名鹄仓,猎于水滨,得所弃卵,衔以来归。独母以为异,覆暖之,遂孵成小儿,生时正偃,故以为名。长而仁智,袭君徐国。后鹄仓临死,生角而九尾,实黄龙也。偃王葬之于徐梁界内,今有狗垄。” [8] 这是历史上诸多弃儿故事中的一个著名的弃儿故事。从后稷开始到徐偃为止,被遗弃之于江流水滨的婴儿,大都是些异像英雄而后成就为伟人做出大业绩的人物。徐君宫人所产之卵(即弃儿偃),被狗鹄仓救于水滨,由老母养大,袭偃国之君,是为徐偃王。而救小儿的狗鹄仓,则在临死时才显露原形,生角而九尾,原来是一条黄龙。这个救婴儿偃于水滨的龙狗,显然不是等闲人物,而是一个未卜先知化身为狗的神物。我怀疑狗把卵衔来交给老母,由这老母覆暖孵化从而把婴儿养大这个情节中的老母,是流传中或写定时为了合理化而设置的一个人物。原来传说可能就是由名叫鹄仓的狗把弃儿覆暖孵化然后养大成人的。这一论点可由现代还流传着的同一传说得到证实。
著名的朝鲜族故事讲述家金德顺讲述的《母狗救子》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故事说:郑两班进城赶考,大媳妇生了个儿子,被嫉妒成性的二媳妇施计差遣接生婆给弃至山中。郑家养的一只狗每日三次跑到荒山之中,用自己的奶汁喂养着这个弃儿,直至郑某回乡,母狗才把弃儿归还给他。这个故事,与徐偃被弃的故事是同一类型的。如果说,徐偃被弃的原因是出于怪胎,或是出于所谓“试婴”这类原始的认识,那么,在这个朝鲜族故事里弃子的原因则是由于多妻制导致的嫉妒。而弃儿被狗喂养而成人,则强调了狗对于主人的忠贞不二的品德。 [9]
民间关于义狗的传说,更是极为普遍。最负盛名的是满族罕王爷的大黄狗救主的故事。一个传说讲道:罕王爷领着八旗人马,在萨尔浒打了胜仗之后,宴请部属。在酩酊大醉之际,叔叔龙敦挺刀向他的后帐赶来,想谋杀他。不料被守卫在帐外的大黄狗看见。狗上前撕拉罕王爷的衣服,他仍然未醒,便咬了他的小腿。这时,龙敦已经来到罕王近旁。狗便蹿上去咬住龙敦的颈项,最后虽被龙敦所杀,却挽救了罕王爷的生命。罕王爷厚葬了大黄狗,并吩咐属下不准吃狗肉。从此,形成了满族人不吃狗肉的习俗。 [10] 还有一个传说讲道:老罕王努尔哈赤幼年丧母,继母纳喇氏对他百般虐待,他就投身到明朝总兵李成梁帐下当差,李发现他的脚底下长着七个红痣,应了“脚踏七星,七星落地”的箴言,是真龙天子下凡,怕他将来夺取明朝的江山,要把他杀死。李总兵的爱妾给努尔哈赤报信,努尔哈赤便偷了一匹大青马,领着他平时喂养的大青狗星夜出逃。李闻讯带兵追赶,大青马中弹身亡,努尔哈赤躲在一个荒草甸子里,追兵没有发现他,便放火烧荒。当大火烧到努尔哈赤身边时,大青狗跑到河边,跳进河水里浸湿全身,再回到努尔哈赤身旁打滚灭火。努尔哈赤得以逃生,而大青狗却因过分劳累而死亡。由于狗对于狩猎民族的重要作用,常与猎人同患难;由于有上述“义犬救主”的传说,满族有敬狗之俗,不准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铺狗皮褥子。豢养多年而失去看家、出猎能力的老狗,也不能受歧视,而是继续精心喂养,以终天年。
生活在不同地区的汉族,也有义犬传说流传。旧时,山西有个商人在旅行途中曾在一个凉亭休息,并在此丢失了两千枚银元。他走后,他的狗一直在此看守着这个钱带,直至死亡。几年后,待商人再次来到凉亭时,发现他的爱狗已经腐烂,而它的身下仍然守护着他那个装着银元的钱袋。主人因此给它立了一个亭子,起名叫义狗亭。山东青州有“义狗运梁”的传说,说的是青州城被匪盗围困,城中一家姓孙的,家里粮食几乎吃尽了,每天只好熬粥充饥。他家里养着的一只大黄狗,从城脚下的阴沟里潜出城去,在老宅的门外狂吠,被主人家发现它带来的一封求援信,从而知道了城内的情况。爱犬经历千辛万难,带了一袋米进城,挽救了全家性命。后来才等到了救兵。
狗与人的关系非同一般。人在狗身上注入了爱心,是因为它始终是人的伙伴。狗为主人而死的事,常有所闻。只要你到农村里走一走,你也许会惊奇地发现,在某个地方早年曾建立过一座狗碑,在某个地方早年曾建立过一座狗庙,有名有姓的,那都是为了纪念义狗的。
1994年1月8日写完
发表于《中华工商时报》1994年4月7日、12日、26日、28日
[1] 《阿则和他的宝剑》,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
[2] 《云南苗族民间文学集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
[3] 《广西民间文学作品精选·隆林卷》,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
[4] 《宁夏民间故事传说》,宁夏民间文艺研究会1982年编印本。
[5] 《1979-1982年全国民间文学作品评奖获奖作品选》,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年。
[6] 《责善》半月刊,1941年第6期。
[7] 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
[8] 张华《博物志》(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第172—173页,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
[9] 金德顺讲述、裴永镇整理《母狗救子》,《金德顺故事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343—345页。
[10] 徐仲武讲述、刘铁民整理《义犬的故事》,《满族民间故事选》(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及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四省分会编,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360—3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