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艺术瑰宝》丛书总序
刘锡诚
中国各民族的灿烂多样的民间艺术,其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远在七八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创造了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彩陶和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的玉器等原始艺术。而能够穿越历史时空保留至今的原始艺术,又几乎都是以有形物质为依托的,或可用现在的名词“工艺美术”来指称,而无形的艺术和依托于速朽物质的艺术,如织锦、绘画一类的艺术,则无法传至今世。农耕文明是我们现今所说的民间艺术产生和发展的温床和土壤。民间艺术继承了原始艺术的思维模式和艺术模式,并不断地加以创新和发展,在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民间艺术,以及一般的民间文化,孕育、养成和体现着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精神。
正如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元的,中华民族的民间艺术也是多元构成的。每个民族或群体,由于其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的不同,都有自己的民间艺术的小传统。而各民族之间,特别是那些在地理上毗邻而居或文化上交流频繁的民族之间,或因战争、天灾等原因而造成迁徙或聚合的民族之间,其民间艺术常常会发生互相间的影响与交融。由于农耕文明的区域性十分突出,在我国广袤的幅员中各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显示出区域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而这种区域性和不平衡性的存在,使各民族民间艺术的交流和交融成为可能。汉民族形成之后,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生产力发展较其他民族为快为高,在民族经济和文化交流中,汉民族的民间艺术,或多或少地对一些少数民族的民间艺术发生着影响,反过来,少数民族的民间艺术,也不断地传入汉民族民众之中,对汉民族的民间艺术发生着影响。
从发生学上来看,民间艺术虽然是农耕文明时代的艺术,但从其基因上来说,却带有原始艺术的血脉,不仅以创造主体的心理需要和心灵律动为动力,而且其功利目的也是十分明显的。任何一件民间艺术品的背后所蕴藏着的意涵,即我们今天所说的象征意义,都与该民族或的生存、发展和思维方式休戚相关,在民族和群体中是约定俗成、口授心传的。就每一件民间艺术品而言,作者固然注入了自己的思想、想象、才能和意蕴,但总体来看,个性又融入或消弭在群体性之中,因为在那样的社会情景下,任何个人的思想和意蕴,仍然无非是群体思想和意蕴的一个细胞或延伸。这就是为什么说,民间艺术的基本特点是群体性和类型化,而非个性化的缘故。
一般说来,民间艺术是老百姓的艺术。为老百姓所创作和拥有,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笔者在一篇文章里说过,彩陶是女性的艺术。其实,追根溯源,一切民间艺术都是女性的艺术,剪纸、织锦、体饰、服饰……大多出自女性之手,无不埋藏着或表达着女性的心理积淀和人生诉求,装点着她们的惨淡而快乐的生命之舟。男性参与民间艺术的创造,是较晚的事。
在有些社会分层现象比较剧烈的民族中,文化也出现了分层现象,那里的民间艺术,就只为下层平民百姓所创作和所拥有,上层社会有自己的艺术。尽管上层社会的艺术,或曰高雅艺术,也只有从民间艺术中吸取血肉和灵魂,才能得以发展和提高,这是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全球化,在国内加速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这两大趋势和进程,使赖农耕文明以生存的传统民间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加快消失的命运。值此21世纪之初,抢救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民族之根,业已为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在此全球化大趋势下,贵州民族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一套《民族民间艺术瑰宝》丛书,第一辑已出版了三种,以亦文亦图的方式和精美的装帧印刷,将最精彩、最有价值的民族民间艺术品种,有选择地保存下来,贡献给当代读者和研究者,填补了民族文化的空白。我希望这套丛书继续编辑出版下去,无疑将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事业的一大贡献。
2004年2月5日
本文写于2004年2月5日。系为宛志贤主编的《民族民间艺术瑰宝》丛书写的总序,该丛书由贵州民族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共四种:《苗族银饰》、《苗族盛装》、《苗绣苗锦》、《贵州古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