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刘锡诚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22

【胡德培】别具一格的文学史——喜读刘锡诚的回忆录

$
0
0
别具一格的文学史——喜读刘锡诚的回忆录 
            
作者:胡德培 

      我异常兴奋地读完了刘锡诚的文学回忆录《在文坛边缘上——编辑手记》,一边翻阅一边思索,仿佛回到了社会主义新时期文艺发展和复兴那开头几年令人难忘的岁月。

      刘锡诚有幸在“文革”后最初几年,即《人民文学》和《文艺报》复刊起始那段时间,也就是文学界在扫除阴霾、批判极左,克服种种思想和精神障碍,正艰难地开始迈步,正曲折地奋力前行那些岁月,他先后在两个编辑部工作,也即是在“文坛第一线”矛盾最集中、最敏感、最尖锐、最突出的“前哨阵地”上亲身体验和耳闻目睹了当时文学界的现实状况,特别重要的是他亲自面临或参与当时发生的各种重要事件以及经历前前后后的过程。他是新时期文学发展的重要见证人之一。他还是个有心人。他平时工作认真、积极、耳聪目明,密切注意和观察文学领域里上下左右、形形色色,积累了许多本工作笔记、个人日记及大量文字档案、文件之类,还有他与不少作家、评论家及有关文学工作人员的来往信件,皆属于文学发展状况的第一手材料,是外界人难以获得的。现今,作者退休在家,经过几年思索和整理,依时间先后顺序,结合一个个作者作品及一件件具体事件进行叙述和回忆,在我们面前相当丰富地展现出当时文坛的种种形态和各色面貌。书中材料真实可靠,具体翔实。我觉得,本书对于人们研究那段文学史、研究那些作家作品及其有关文学事件,了解当时的社会思潮、社会状况及文学界错综复杂的种种关系等等,都是弥足珍贵的。

      更为可贵的是,这本回忆录不仅仅是作者从事编辑工作时的一些个人感触、个人思索、个人理解、个人见识,而且它切切实实地代表了一批人,一批他同龄的以至上一辈的许多作家、评论家的共同感受、共同见解、共同看法、共同认识。
        他直接地、间接地将可以搜集到的众多文字记录和朋友同事们提供的各种资料,即当时文坛上一切的一切,尽可能详尽、具体地记录在案,许多地方干脆直接引用原件,从而忠实地再现了新时期文学的发展轨迹。

        试看看:在新时期文坛的早春时节,批判林彪、“四人帮”所谓“文艺黑线专政”论,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召开中国文联全委扩大会,为文联各协会的恢复活动、《文艺报》的复刊,为作家作品平反迎来了新时期文学的兴起,迎来了《班主任》《伤痕》等一批优秀短篇小说的诞生;在为“四五”诗歌正名、关于《大墙下的红玉兰》的讨论、《“歌德”与“缺德”》的风波、《乔厂长上任记》事件等大辩论中,促使第四次全国文代会的胜利召开;在关于张洁、熊召政、周克芹、谌容、何士光及农村题材问题等作家作品的评介和讨论中,促进着文坛的思想活跃和大步前进;在一批又一批短篇小说、中篇小说的涌现及全国评奖工作的推动,在跨越《苦恋》等高难度复杂事件之后,带来了新时期文学的空前发展和复兴……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新时期文学是如何逐渐发展和繁荣起来的一个个足迹!那跋涉中的艰辛,那困惑中的开拓,那矛盾中的进取,那冲破一个又一个障碍的不懈努力与创新,中国新时期文学终于一步一步走过来了,走到了一个更加宽阔、自由、舒畅、和谐的新的世界。

        作者在《后记》中写道:“我所以要写这本书,是有感于已有的当代文学史,大多没有脱出西方文学史的‘作家加作品’的模式。一部文学作品或一种文学潮流是怎样出现的、怎样发展的,又怎样逐渐衰落的,往往有意无意地被忽略或放逐了。被文学史家称为‘新时期’的这段时间,对于中国文坛来说,是一个除旧布新的转折时期,作家批评家在阵痛和反思中逐步摆脱束缚着自己的旧思维、旧框框,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现实生活的急剧变革,催生出一批一批新的作家,激发着创作者的创新情怀,新的优秀作品迭出。我有幸参与和亲历了这个过程。我觉得我有义务以自己的回忆和记述,来向文学史家们提供一点文坛史料,向文科的学生和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些文坛的真实情况……”我认为,通过这本56万字的著作,作者的愿望实现了。
 
发表于《文艺报》2005年8月11日第2版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2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