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担当 提携后学
——3月8日在刘锡诚先生从事民间文艺研究60年研讨会上的发言
侯仰军
我到中国民协后,通过工作上的关系认识了刘锡诚先生,至今还不到三年。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刘先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为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我多次去刘锡诚先生家拜访,多次打电话沟通,信函往来,有时利用开会时面谈,对先生的学识、睿智和眼光十分钦佩。先生虽过古稀之年,但博闻强记,学识渊博,记忆力惊人。作为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的专家,他给我们提供了大量帮助,提出了许多指导意见。记得2012年8月15日上午,我们在中国民协会客室召开了第二次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系统前端flash演示动画设计会议,他提出了几点新的建议和想法:现有的数据库系统是以县卷本为主体,参与的工作人员多,在flash里要展现哪些照片,需要选择;民协几位主席的照片不一定都上,可上一些学者的照片如闻一多、郑振铎、赵景深、周巍峙等;可参考《中国文学网》第一页的内容;有些珍贵文件,如808号文件,如果实在找不到原件,要尽力找相关资料。会后,他很快给我发来了1984年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协联合下发的808号文件的扫描件。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之外,我为了组织出版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召开《亚鲁王》新闻发布会和研讨会,出版《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全记录》,又多次向先生请教,他都是尽力相助,有时还帮我查找资料,提供相关信息。有时虽然三言两语,但经他一点拨,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
因为我原来是学考古、做历史研究的,来到民协之后,刘先生就多次嘱咐我、提醒我,多看书,多写文章,在学问上一定要站住脚,从历史学的圈子里走出来,潜心做民间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当他知道我写了两篇关于麒麟传说和客家山歌的文章后,非常高兴,让我把文章发给他,并提出了修改意见,还几次给我打电话、发邮件进行指导,提供客家文化研究大家罗香林的《粤东之风》、《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汇编》的电子版供我参考。为了这两篇文章,先生给我发了好几封邮件。就是自己的研究生导师也不过如此吧。对先生这种认真精神,我非常感动。
这两天我想了又想,作为后学,本没有资格来评价先生,但是我还是要用四句话来概括对先生的印象:1.博闻强记,学识渊博。2.勤奋认真,笔耕不辍。大家都看到了,先生有这么多的成果。3.眼光敏锐,勇于担当。我们做数字化工程,有好多原则性的问题,他也不怕得罪人,很直接地讲给我听,什么东西可以上,什么东西不可以上。我相信大家也有很深的体会。4.热心助人,提携后学。
刚才我们都听到了、看到了,有几位先生表达了感人至深的敬意和感激。可见我们作为后学,不论是第一代后学,第二代后学,还是第三代后学,刘先生对我们一视同仁,都花了大量的心血来指导我们,帮助我们。我就用这32个字来表达对先生的敬意,同时祝愿老先生健康长寿,在民间文学领域给我们继续带头,给我们指导、给我们帮助。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部主任,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