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刘锡诚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22

【万建中】求真。求新。求深

$
0
0

求真·求新·求深

——在刘锡诚先生从事民间文艺研究60年研讨会上的发言

 

万建中

 

很高兴参加这样一个值得庆贺的会,刘先生实际上是我非常敬仰的一位学者,对我的各种帮助非常大,他心无旁鹜,一心一意投在学术方面,的确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我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刘先生学术的贡献和成就。我觉得在有些方面的成就,是无人可以企及的。

第一个方面就是刘先生学术经历,贯穿了整个中国当代的民间文艺学的发展史,刘锡诚的学术道路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当代民间文艺发展的一个缩影,研究刘先生的学术演进的动向,我们可以大致梳理整个中国当代民间文艺学的这样一个动态和走向。拜读了刘先生的文章、学术著作,一个深刻印象就是,刘先生的学术是紧跟时代、直面当下社会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二个方面就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是触及的领域非常广阔,刚才很多老师都提到了这一点。按照钟先生的说法,民间文艺学包括五个方面的领域,一、民间文学理论(包括民间文学概论、民间文艺学等),二、民间文学史(包括神话史、歌谣史、谚语史、民间小戏史等分支学科),三、民间文学研究史(包括民间文学各种体裁的研究史的分支学科),四、民间文学作品选读,五、民间文学方法论及资料学。这五个方面的领域,刘先生都触及到了,只是用力不平衡而已。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把自己的学术放在整个时代的大背景中,展开整体关照这样一种学术的书写方式,视野开阔又比较前沿。实际上,民间文艺学容易走上肤浅,因为民间文学是老百姓的文学,也是浅显的文学。我们听完一个故事,就知道什么意思,不需要做任何解释。民间文艺之所以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就是它不需要我们用思考来理解,我们完全是在享受故事。还有,研究民间文艺需要采风,采风就是把你所见到的、听到的东西,客观的记录下来,那么这种客观记录作为一种学术诉求,就会影响我们的学术研究,导向我们学术研究也是一种再现,或者是重现。这两个方面大大影响了我们民间文艺理论的深度和书写深度。民间文艺学是把熟悉变成陌生,要做到这一点是极其困难的,而刘先生在这个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再就是我们特别强调民间文艺学,或者民间文学的独特性,认为和作家文学有很大的区别,通过与作家文学的区别来凸显民间文学的价值和地位。但是在学术研究方面,刘先生恰恰把这两者打通,刚才好像陶老师也说到这一点,刘先生并不过分强调民间文学的独特性。刘先生基于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的功底深厚,始终坚持从文学的视角对待作家和民间。一般民间文学研究都是努力把两种文学分离,强调民间文学的独特性,而刘先生恰恰是在文学的层面透视两种文学形态的共性,视野更加开阔。

    第三个方面,就是他做出了突出的学术贡献,具有鲜明的学术个性。划分了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发展的阶段,清理出二十世纪民间文学的学术思潮和学术学派,在民间文化的象征、中国原始艺术这些领域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很多论文的观点非常新颖而且深刻。我记得有一年在东岳庙开一个研讨会,当时正是宣传“三个代表”的时候,有一个代表先进文化。我们看问题都是一分为二,民间文学如果不被看成先进文化就会被归为落后的文化,既然是落后文化就要被清除,还要保护它干什么?他认为我们看问题不能不是好的就是坏的,不能绝对的看问题,应该客观全面对待这样一种文化。刘先生秉承深厚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学术功底,坚持从文学的视角把握民间文艺。刘先生一直认为民间文学首先是文学,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审美特性给人一种美感,人们之所以要去演述民间文艺,参与民间文艺的活动,主要因为它能给我们带来美感,审美感受。所以,当很多民间文学的学者转向民俗学的时候,刘先生还在坚持民间文学这一阵地,甚至仍走着传统的民间文艺学的老路。在刘先生的学术里,少有时髦的方式和所谓前沿的方法。有些学者的深刻是靠新鲜的词汇、概念或话语体现出来的,而非以论证的严谨和分析的透彻见长。刘先生用本分的语言和逻辑做出了深刻的学问,这是学术成熟的表现。尤其是考据式的这种研究路子。他治学强调资料的扎实和全面,这一点非常突出,细小的资料也都反复求证。刘先生曾经给我打过一个电话,说我有一篇文章不知发表在哪个刊物,他查了没有查到。这其实是一篇短文章,他也一定要知道确切的出处。这种考据式的做学问的方式,值得我们提倡。按照刘先生自己的话说,他在学术上求深、求真、求新,这的确是刘先生做学问的最大的特点。求真就是要有理有据;求新,我认为就是研究的选题、领域要紧跟时代;求深,思想意识应该是深邃的。这三个“求”显示了刘先生的学术个性。

    第四个方面,就是刚才很多老师都说到这一点,没做过统计,应该来说,在中国民间文艺学界,刘先生的著述应该是最多。从长达70页的著述目录来看,刘先生是最高产的一个学者。我统计了一下,仅仅2013年,写了35篇文章,平均10天就有一篇文章。我觉得,刘先生的确比我们年轻人还年轻。刚才有人说到做学问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勤奋,一个是精力。这两者刘先生都很富有。年轻人很多都做不到。刘先生自称是边缘人,但是他对学术的执着、对民间文艺无私的投入,对学术前沿问题的思考,所有这些都表明刘先生实际上一直处在学术的中心,甚至成为我们民间文艺学的一面旗帜。刘先生心态也非常好,精神状态也非常非常好,哪像八十岁的年纪?白头发也不是很白,还是黑的占多数。我们这些人也不年轻了,都五十多了,应该向刘先生学习,不管是在学术方面,还是生活方面。祝刘先生健康长寿!

2014年3月8日

 

(万建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2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