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目青山夕照明
——3月8日在刘锡诚先生从事民间文艺研究60年研讨会上的发言
罗 杨
刘锡诚先生在文学界是知名的评论家,在民间文艺界也是德高望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从农民的儿子成为一名莘莘学子,又从学子成为一名作家,从作家文学作者到一名学者。他在文学界、民间文艺界和非遗保护界都担任过要职,为中国民间文艺保护、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有着巨大的影响。深厚的文学功力和丰富的工作经历使他既有站在巨人肩上的宽广视野,又有脚踏实地接地气的实践经验。纵观历史上的文人学者,大凡可归为两类:一类是擅造新境,天马行空,重在表现个性,当以李白为代表;一类是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含英咀华,当以司马迁为代表。刘锡诚先生为文严谨,言之有物,论之有据,惜墨如金,字字珠玑,为人为文之道颇具司马迁遗风,从艺60年著作等身,为我们留下可标青史的文化财富。
自古以来,大凡文科的大家必须是有着广博的视野。专而不博难以精深,博而不专一业难成。刘锡诚先生作为跨界的人物,打破了门户之见,打通了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领域;打通了民间文学与民俗学、人类学的场域;打通了民间文学学术史与民俗学体系的阻限;打通了民间文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桥梁通道,因而拓宽了民间文学研究领域,吸取融汇了不同的研究方法,显示了其视野的广泛和思维的深度。
作为中国非遗保护和民间文化抢救工作的开拓者,刘先生始终心存知识分子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做了很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这种中国知识分子胎记,刻在他的身上,印在他的文字里。据我接触,刘先生绝非鲁莽之人,而且有着知识分子那种温恭、谦忍,甚至带有从权妥协的秉性,因此他待人和蔼可亲。但他坚守的思想和理念从来不是浮水,而是有如高山,凛然不可侵犯。他把他的思想、理念等同于他的生命,看作是安身立命的基石,即使面对政治权威,他也会毫无畏惧。作为一个文学艺术工作者对文明的最大贡献,恐怕不在于或者说不仅仅在于他创作了多少文学作品,更珍贵的是他对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思想和精神上有多大的启迪和贡献。衡量一个人是否配得上“知识分子”称谓,完全不在于知识是否渊博;也不看其是否有指点江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摆脱一己利缠,拥有胸怀天下之气度和胸襟。刘先生所坚守和为之奋笔的这样一种文化精神,正是把文学当做“投枪和匕首”,因而也成全了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真正文人风骨。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晚霞是太阳一天中最迷人的绚烂时刻,今天是刘锡诚先生从事民间文艺60年,也是他80岁诞辰。然而岁至耄耋,宝刀不老;文风犀利,老而弥坚;他在学术上的青春也会越来越美好。
(罗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分党组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