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刘锡诚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22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改为民间文艺家协会后的工作

$
0
0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改为民间文艺家协会后的工作

——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工作会议上的总结发言(摘要)

1987514日)

 

刘锡诚

 

昨天晚上开了一个小会,对工作会议进行的情况简单地议了一下,由我综合起来讲几点意见。大部分是我们讨论过的,也有的还没有来得及过细地讨论,属于我个人的思考。

 

一、关于这次会议的收获与估价

 

第一个问题,我们这次会议的收获和估价。这次会议开得很好,所以开得好,原因很多。第一是时机好。这次会议是在学习贯彻中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召开的。同时也使我们在成都会议上决定更改会名并经过中央宣传部正式批准后召开的,这两个因素使我们这个会议是内容充实的,旗帜鲜明的。大家知道,中央宣传部批准了我们民协党的临时领导小组。如果党的领导小组没有产生,我们这个会也不能召开。这些有利因素是我们这个会能够开好的先决条件。通过讨论,大家在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的文艺方向这些问题上是清楚了。我们的工作对象,正如贺敬之同志所说的,是用强大的力量来继承发扬民族的、特别是劳动群众的文化。我们主办的事业中,刊物、出版物中,有些问题,但是属于局部性的、个别的,不论是总会、还是分会,都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及时地加以纠正,使我们这条战线得到更加健康地发展。这是这次会议的主调和主题。

 

二、改为协会后工作怎么做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改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以后,怎么工作的问题。这是这次会上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钟敬文主席、马学良、贾芝、刘魁立副主席都讲了话。大家共同的意见时,民研会改成民协以后,工作性质不变,而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将随之发生一些变化。一个单位的工作的内容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时间不同、条件变化,它的工作就可能、甚至应该进行调整。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我们的情况不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吗?过去,研究会队伍的主体,是民间文学研究者,这几年发生的变化,大家是都感觉到了的,不能仅仅局限于搜集研究者了,大量修养有素的民间艺术家的被发现,充实了民间文学界的队伍。那时,研究会会员只有200人,现在已经发展到1800人了。再加上分会会员,已经不是个很小的队伍了。即使是研究队伍,也大为扩大了,现在有43所高等学校开设了民间文学课程,各省、市、自治区的社科院、文联、艺术馆和高等院校,相继建立了民间文学研究组(室)。应当讲,在大多数(不是全部)省、市、自治区,民间文学已经形成了一界。

工作对象(范围)也发生了变化。五十年代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之初,它的工作范围是收集、研究我国的民间文学、民间艺术,过了不几年,随着几个艺术家协会陆续成立,逐步把民间艺术分割了出去;把民俗研究批评为资产阶级的学问而拒之门外。民间文艺研究会的工作对象(范围)仅仅限定于民间文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几个教授发表了宣言,要求重建民俗学,这几年民俗学又了很大的发展。随着民间文学理论研究的深入,特别是整体研究的被学界认可和发展,对民间文艺的理论研究,已经逐渐克服了“割裂”研究的片面性。上海、山西等分会带头,把民间艺术的收集研究纳入到自己的工作范围之中,而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应地,有步骤地吸收一部分有成就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家到我们的队伍中来,是事业的需要,时代的要求。特别是在今天,大家普遍感到需要正确认识民族文化传统的时候。

工作方式上的变化。民协,首先是一个以搜集、研究民间文艺为其任务的群众性文艺学术团体;同时又是一个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和联合全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团体。它的工作,包括搜集、整理、翻译、研究、出版、保存、展览和推广利用。但是,过去作为研究会,只是把机关这几个人管好就行了。今后,应把着眼点放到会员、放到这一界,放到“协”上来。会员有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团体会员除了个省市自治区的分户外,还有几个学会。协会和研究会,在工作方法和重点上应有所不同。五十年代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工作,主要是办好刊物,出好丛书。那时,出了《民间文学》杂志外,还有一个采编部,编了一套“民间文学丛书”。那时研究部人数虽然不多,也出了不少书和内部研究资料。三中全会以来,会的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的拓展,创办了学术理论杂志《民间文学论坛》和专业性的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分会工作也开展起来了,对外联络交流工作也打开了局面。特别值得一说的,我们挑头,在文化部、国家民委支持下,组织全国民间文学界搞普查,编纂三套集成,这是一项巨大的组织工作。今后还要出书、出刊、组织研究,这仍然是基本的工作方式,但也要多组织些学术性的活动,采风、参观学习、疗养、读书、写作等福利工作,筹措基金抢救、弘扬民族文化,等……

 

三、关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问题

 

关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工作,还要开专门会议,下半年已经安排了几项活动。在普查工作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各套“集成”编委会的工作就要上吗了,“总集成办”的工作重点应从过去的组织工作逐步转向协助三个编委会的工作,把编辑问题提到日程上来。要做好协调和安排工作。“总集成办”将于9月份召开16个省市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翻译讨论会,谚语卷工作会议,到西藏、新疆、内蒙古等省区作协促进工作,年底召开普查工作表彰先进大会。“集成”工作既艰巨又重要,是一项伟大的文化工程。大家要不断总结经验,把实际工作中解决了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提升到理论上来。最近广东文联领导人、作家秦牧同志在《文学报》上发表一篇文章,讴歌这一工程。要像秦牧同志那样多写文章。总会《民间文学》和《论坛》,分会的报刊,都要发表言论,宣传宣传。

 

四、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和突破点问题

 

这次会上很高兴听到各省市自治区分会把理论工作放到了一个重要位置上,认识到没有理论很难提高工作水平。民间文艺始终被文艺界某些人看成小儿科、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不值一提,更不值得在他们大报上发一篇小文章。民间文艺是不是没有什么学问?我是搞文学的,我不这么看,我觉得民间文学可以做出大学问。民间文艺学作为一门学问,在西方已有一百年的历史,苏联也有了七八十年的历史,许多重要问题,都有理论著作。有很多人家已经解决了的问题,我们却还自摸索。在198312月召开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三届二次理事会上专门讲了这个问题,周扬同志也讲了话。1984年又在峨眉山召开了理论著作选题座谈会,规划了选题。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其以后,不断地讲这个问题,很多分会把理论研究工作搞起来了。我们应当有自己的突破点,要突出地区的优势,要分科深入。

先谈谈分科深入的问题。一方面,只有分科深入了,总体才能提高,分科是总体的基础;另一方面,相对来说,分科研究比较容易深入。近几年来,神话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在所有分科研究中居于前列地位,这是大家知道的,也是大家公认的。

故事学科研究有待加强和提升。故事有很多问题可以研究,如故事家在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中的地位,个体因素和集体因素的关系问题,故事家的风格问题,故事创作与生活问题、心理因素在创作中的作用等等,都是很好的题目。1986年《民间文学》开了一个头,现在中国故事学会要把这个题目捡起来,召开一个更大规模的民间故事学术讨论会。

发挥地区优势是个重要问题。上海、山西、云南就是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才取得了目前的成绩的。找到优势、发挥优势,能在一个方面提高水平,就有可能居于全国之首。像新疆史诗之丰富,是得天独厚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学者们作了不少工作。云南也有自己的优势,民间文学上的在许多重要问题是他们提出来的。将来啊培训干部,可以考虑把各省负责同志集中到云南,请那里的研究工作者和作实际工作的同志讲课。我们既要有宏观的、基础性的理论研究,也要有应用理论研究,包括搜集、整理、鉴赏性的文章。如果没有高深的理论研究,我们这个学科就不能发展和深化,也不会有一批居于全国前列的学者。

1987514

据《中国民间文艺界通讯》(工作会议专辑)1987年第3期,19876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2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