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谌容中篇小说《人到中年》
谌容的中篇《人到中年》要在《收获》杂志1980年第1期发表的消息,我在1979年12月份就知道了。那时的谌容是某中学的老师,因写作与教学发生矛盾,她也就干脆在家里不去上班,学校里不再发她工资,事情闹得很僵。我因写《永远是春天》(《收获》1979年第3期)的评论,到她家里去与她交谈,也就与她相熟起来。我向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张僖同志反映了她的处境,张僖愿意为她的事,出面向北京市有关方面斡旋。后来她的工作和工资终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调到了北京市文联。
记得有一次我到她家里去,她向我出示《收获》杂志排好的《人到中年》的校样,我先睹为快,振奋之余,就写了一篇评论,拿去请她看。她嫌我的题目太过严肃,帮我改成了《为中年干杯》,我为她改的这个题目很高兴,到底是作家,思维就是不一样!很快,我的文章就安排在《文艺报》第3期上,差不多与发表《人到中年》的《收获》第1期同时面世。这是评论《人到中年》的第一篇文章。
《人到中年》发表后,陆续听到对这篇作品的不同的声音,有的还上纲上线,在思想内容上予以否定。前面提到,陈荒煤在张光年家里研究《文艺报》改版问题时说,北影有的人说,小说《人到中年》坏就坏在没有写一个反面人物,是写我们的制度不好!大概还因为作者在小说里写了个外号“马列主义老太太”的人物,触动了某些老干部的神经,于是就认为小说给老干部、给社会主义抹黑。我正式听到关于这篇小说受到攻击的消息,是在7月3日中宣部文艺局召开的主要文艺报刊汇报会上贺敬之的发言中。其实,在此之前,我们在讨论选题的编辑部会议上,议论到北京市人代会的报告,在历数北京市文艺成就的段落中,压根儿不提这篇作品,反映了北京市主管意识形态的某些人的态度。
据我个人的见闻,当时已经见报的评论文章(按时间顺序)还有:丹晨《一个平凡的新人形象》(《光明日报》3月26日)、陆寿钧《买书·读书·写书——〈人到中年〉和它的作者》(《文汇报》4月8日)、诸晓《衣带渐宽终不悔》(《文汇报》4月29日)、梅朵《我热爱这颗星》(《上海文学》第5期)、朱寨《留给读者的思考》(《文学评论》第3期)、《读者对〈人到中年〉的反映》(《人民文学出版社业务简报》6月7日出版之第8期)、晓晨《不要给生活蒙上一层阴影》(《文汇报》7月2日)、王振复《独特的个性美——也评小说〈人到中年〉》(《文汇报》7月5日)、谌容《写给〈人到中年〉的读者》(《工人日报》7月7日)。这些文章,都是在肯定《人到中年》创作成功的前提下的见仁见智的评论。
一篇明明是优秀作品,却受到误解或无端攻击,我们有责任出来捍卫。于是,《文艺报》编辑部匆忙上阵,便于7月10日在作协简陋的会议室里召开了一个小型的《人到中年》座谈会。会议规模虽小,出席的人却都是些文艺批评界有影响的人物。他们是:李清泉(50年代《人民文学》编辑部老主任)、朱寨(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主任)、闻山(《文艺研究》编辑部主任)、张炯(文学研究所)、王春元(文学研究所理论室主任)、顾骧(文化部理论政策研究室)、张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郭志刚(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与会者众口一词,一致高度评价这篇小说,其成功之处,一是以独到的视角反映了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当今社会情况,主题具有普遍意义;二是写了一个成功的知识分子新人物——陆文婷;三是塑造了一个“马列主义老太太”典型。也指出了一些败笔,如对姜亚芬这个人物的处理和刻画。但那不过是璧中微疵而已。召开这个座谈会的意图,是一目了然的,无非是要给那些从“左”的方面或如贺敬之所说的站在“教条主义”立场上来否定该作品的人一个强有力的回答。而且我们还打算在其他地方(如上海)也举行这样的讨论会。
录自拙著《在文坛边缘上》,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增订本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