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刘锡诚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22

志在弘扬中国精神——评余悦主编《中国茶文化丛书》

$
0
0

志在弘扬中国精神

——评余悦主编《中国茶文化丛书》

 

刘锡诚

 

茶叶原产于中国大地,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人作为世界上最早把茶作为饮料的民族,少说也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与种茶、制茶、饮茶此等茶业茶事相适应,也便逐渐形成了和发展了中国独特的茶文化及其传统。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淡泊明志、廉美和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其精神精髓,深深植根于全世界的华人之中,永葆长青的生命。中国的茶文化积淀丰富,但资料一向散乱无序,更缺乏系统而科学的研究与阐发。在即将迈入二十一世纪门槛的当今,要继承中国茶文化的传统和弘扬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无论从学术(建立中国茶文化学)的角度,还是从普及的角度,都亟需进行深入而有个性的研究。余悦先生主编的《中国茶文化丛书》(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对中国茶文化的诸多事象(活态的)和散乱资料(既往的)进行钩沉整理,条分缕析,连缀阐发,触幽探微,且发人所未发,在茶文化研究领域、特别是在普及茶文化知识方面,自有其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中国茶文化?著名农学家、江西省委书记舒惠国同志在《新世纪的中国茶文化——〈中国茶文化丛书〉总序》里说:“中国茶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凝结,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姻,是文学艺术与社会风尚的融汇。中国茶文化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特有的魅力,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润滑剂。”主编者在《主编弁言》里给中国茶文化的界定是“包容着以品茗为中心的诸多相关文化”,如“那些与品茗有关的水质、茶性、器具、技巧”,“那些茶诗、茶词、茶帖、茶画、茶歌、茶舞”等等。主编者正是在这样一种思考下,企图以一套丛书的形式来体现自己关于“中国茶文化”的构想:中国茶的品类与名茶、中国茶具艺术与鉴赏、中国茶的品饮艺术、中国茶疗的发展与运用、中国茶馆的演变与情趣、中国茶与书画篆刻艺术的契合、中国茶文化的典籍文献、中国茶文化与儒释道,以及中国茶的外传和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演变史等,从而弘扬独一无二的中国茶文化的精神。这样一个学科构想,也许未必就是十分精当科学和无懈可击,但在当前中国茶文化研究中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中国人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尽管茶在这七件事中位居老小,却还是须叟离不得的。当其功能限于解渴、提神、药用、食用时,茶是供大众享用的饮料,从文人学士,到贩夫走卒,堪称老少咸宜,并非为某一阶层群体所专有。而一旦进入茶艺的层次,就转化而为某些地区、某些阶层、某些人群所涉足的领域,而且与民族的文化(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礼俗生活等)发生极为密切的关系,从而构成一种以品茗为中心的文化现象了。正是这些以品茗为中心的文化现象,才构成学界常常指称的茶文化。

茶较早地进入中国民众的民俗生活,形成了遍及中华大地、又各具一格的茶俗。如茶宴、斗茶、以茶祭祖、以茶敬客、婚姻中的茶礼钱以及各种不同名目的礼俗仪式和典章制度。特别是与茶有关的礼俗中,包含着远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对研究中国礼俗举足轻重。由于茶对于中国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性,茶俗在中国茶文化中的地位也就是不可忽略的。《中华茶文化丛书》虽未辟专册来谈茶论俗,但又几乎每一册都必有所涉及,作者们在整理、描述和论列中国茶俗的形态和形成方面(如《茶道玄幽》、《茶饮康乐》、《茶馆闲情》、《茶艺风情》、《茶哲睿智》等书)的功绩是不可忽视的。中国哲学中的“清静无为”、“谦和”、“中庸”,人性中的“返朴归真”、“纯正朴实”,……都可以从茶所代表的温和淡雅性格中找到共同的文化因子。因此,这套丛书当可以成为民俗学爱好者和民俗学专业在校学生的参考。

在此要着重指出,从纯粹属于经济作物、食用植物、生存需要等领域的人的茶事活动中升华和延伸,把与茶相关的精神文化——茶文化——独立出来,并力求使之成为一个体系,是《丛书》作者们以及此前许多茶界和文化界的人士的一个共识和贡献。茶文化一旦升华和独立了出来而成为一门学科,虽然与政治、与经济有割不断的血缘关系,但它就不再是单纯的政治,不再是单纯的经济,而是具有独立品格的文化了。

我们从《丛书》中的茶文化流变史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士和现代的文人学士,是一个依附性很强的阶层,不仅中国的茶史和茶文化史因他们的笔得以下传,而且他们的不与世俗同流、忧国忧民的品格的形成,也不能说与茶没有关系。啜茶几乎成为文人的一种职业性习惯,并形成特殊阶层的习俗。古诗曰:“吁嗟天产石上英(指茶叶),论功不愧阶前冥(指传说中的瑞草)。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范仲淹《斗茶歌》)现代文学家有道是:“春朝独坐,寒夜客来之际,身心困顿、亲朋欣聚之时,一盏在手,更能引起许多绵思遐想、哀乐悲欢、文情诗韵、娓娓情怀、款款心曲……以至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技艺、民俗等方面思维情素的流动和见闻知识的涉猎,都能给纷扰或恬静的生活平添几缕情趣。酒使人沉醉,茶使人清醒。几杯茶罢,凉声两腋,那真是‘乘此清风欲归去’了。” [1] 文人茶事和茶俗,为这种“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的深沉的忧患意识所浸润,呈现出或隐蔽着很深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茶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支脉。

在文化垃圾日益泛滥的今天,主编余悦和光明日报出版社为我们提供的是一本写作认真,资料丰富,知识性和可读性兼具,而又雅俗共赏的文化读物。

19991025日于北京

发表于《农业考古》1999年第4

 

《中国茶文化丛书》:《茶路历程——中国茶文化流变简史》(余悦)、《茶品悠韵——中国茶的品类与名称》(胡长春)、《茶具清雅——中国茶具艺术与鉴赏》(王建平)、《茶道玄幽——中国茶的品饮艺术》(何草)、《茶饮康乐——中国茶疗的发展与运用》(叶义森)、《茶馆闲情——中国茶馆的演变与情趣》(吴旭霞)、《茶艺风情——中国茶与书画篆刻艺术的契合》(胡丹)、《茶典逸况——中国茶文化的典籍文献》(王河)、《茶哲睿智——中国茶文化与儒道释》(赖功欧)、《茶趣异彩——中国茶的外传与外国茶事》(余悦)。

 



[1] 袁鹰《清风集》序,华夏出版社1997年。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22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