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新的生活新的人物
——关于报告文学的断想 刘锡诚
(发表于《光明日报》1983年12月1日3版)
内容提要:近期的报告文学及时地报道了我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所进行的艰苦奋斗,取得了可与小说创作媲美的成就。但是,许多重要的生活领域、事件、人物,报告文学作家尚未涉足,这使报告文学的创作显得题材狭窄、内容单调。报告文学的典型性建立在寻找和选择题材的基础上,应防止和克服所谓小说化的倾向。
当我们带着一种陶然的心情回顾近期文学发展的情况时,不能不惊异于报告文学这种年轻的文学样式的异军突起以及压满枝头的累累果实。当然,小说作为文学的主力军拥有更广泛、更强大的作者队伍,在相当广阔的背景上概括和反映了我们所处的这个特殊时代的面貌,特别是近年中篇小说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和所做出的贡献,是别的文学样式所不能替代的。但无疑报告文学是同小说并驾齐驱地前进,取得了可以与之媲美的成就的。而且在某些方面,它显然走到了小说创作的前头。
作为文学战线的一个方面军,近几年来报告文学从祖国各个角落报道了我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所进行的艰苦奋斗,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的艰难的起飞,在振兴中华的口号中舒展筋骨抖擞精神聚集力量迎接和投入新的战斗;而且在表现这些呈现着蓬勃生机的生活时,不避锋芒,针砭时弊,揭露矛盾,不仅写推动社会前进的正面事迹、人物,同时也写长期存在而又严重束缚或阻碍着我们事业前进的旧势力、旧思想、旧作风、旧习气。由于它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关注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命运,所以报告文学作品能够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由于报告文学是以表现同时代人的生活为特点的一种文学样式,尽管我们并不一概排斥有人去写历史事件,因此,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报告文学作家们就面临着一些新的课题。有些创作上的问题,也有进行深入探讨的必要。比如,一个时期以来,报告文学的题材是不是显得狭窄?作家的眼界是不是有待进一步拓展?我们能够从报刊上读到许多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报告文学,有描写科学家的,有描写演员的,有描写运动员的……写得也能脍炙人口,兴趣盎然,甚至不乏发人深思的思想力量,但由于不少报告文学作家过分集中到这类题材上,毕竟显得路子不够宽阔。许多重要的生活领域、事件、人物,读者希望报告文学作家们、新闻记者们去涉足,但我们未能满足他们的殷切期待。农村里正在发生着的深刻变革,在我们的小说创作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反映,尽管并不令人非常满意,而报告文学在这方面的优秀之作实在太少了。不错,我们曾读到过乔迈的《三门李轶闻》,作者饱蘸着革命情感的笔触,给我们以切肤的冲击,使我们的灵魂产生颤振,但这样思想与艺术统一的反映农村变革和社会状况的作品实在是可求而不可遇。不是农村的这场大变革不值得作家们去描绘,那里有值得他们驻笔的人物,那里有值得他们驰骋神思和发表政论的事件。如果在事件发生的今天,我们不能目击、不能记录、不能描绘它,我们将留下一桩无法见江东父老的憾事。当然这仅仅是一例。地质、农垦、水电、煤炭等战线,那里的主管部门和职工在向报告文学作家们呼唤。不久前,笔者曾走访了沿长江的几个国营农场,那里真有一些可歌可泣的人物,值得报告文学作家们去走一趟。黄宗英的《小木屋》是一篇令人动情的作品,作者笔下的徐凤翔难道仅仅在西藏才有吗?孙晓的《主攻手》是一篇洋溢着时代精神的作品,在军马场上和手球场上一样奋战的张守惠,难道仅仅在潍北草原上才有吗?不,到处都有这样的人物,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作家们要到生活中去发现。人们要求报告文学作家,向他们提供祖国各地、各条战线、各个角落里沸腾而斑斓的生活画面、新的事件、新的人物、新的矛盾、新的风采。
报告文学是报道性的文学作品,它用朴素的文学笔调把现实生活中值得注意的人物和事件表现出来,它的根本特点是真实。它的真实与小说所要求的真实有所不同。小说作者是从对现实生活的许多观察中提炼、改组、综合,而创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而报告文学作家则是从他所观察的生活中寻找或选择出一个人或一件事,这个人或这件事带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又能充分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因此,题材的寻找或选择,对于报告文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报告文学的典型性不是建立在虚构上,而是建立在寻找或选择题材上。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不能采取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办法自不待言,在重要情节甚至重要细节上,也不允许杜撰,而应该采取十分严格的科学态度。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不仅应该成为优秀读物,而且可以成为翔实可靠的史料。因此,作为一条普遍的原则,作者对所要描写的人物和事件,必须从细节起作扎实的调查。特别是一些揭露矛盾、抨击时弊的作品。即使写好人好事,也不能稍有疏忽和存侥幸心理。因为调查采访不细而造成失真,被当事人和有关单位追究,成为近几年报告文学常见的事情。强调事实、排斥虚构,并不是压根儿否认作者可以在某些不重要的细节(如人物的某些心理活动、某些对话)上在允许的范围内(如符合事件的发展的逻辑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作必要的补充,也不是否认作者可以对采访或调查得来的大量材料作必要的选择、取舍。问题是一个时期以来,报告文学写作上滋长了一种小说化的倾向,忽略或减弱了报告文学的报道性的特点,这是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原则相悖的。这种倾向大多表现在以一个人物的生平或一段生活为中心内容的人物特写、人物速写一类作品中。恐怕没有人否定人物速写、特写这类作品在报告文学乃至整个文学领域中的意义和地位,它能够比较充分地展现人物的身世、心灵和劳绩,如果人物选择得当,运用的好,是可以写出反映作者意图和生活本质的优秀报告文学来的。但如果把小说笔法(如大量的心理分析等)强化到掩盖或吞没了报告文学固有特点(如报道值得注意的人物和事件,政论性等)的程度,那就无异于取消了报告文学本身。从作家个人来讲,应当允许和提倡运用他熟悉的形式(如人物特写)去表现熟悉的人物,不应求全苛责;从文学发展的宏观角度看,则又应提倡作家去写人民群众关心的、值得引起社会注意的人物和事件。如果作家对这些人物和事件还不够熟悉,那就应该去熟悉它、调查它。事实上,任何报告文学题材的取得,人物的选择,大都是先得到线索然后去采访或调查研究的,有少部分是作者在深入生活的单位或工作的单位发现的。人物特写或人物速写这类报告文学近几年所以得到特别的发展,而其他形式的报告文学相对说不大发达,或没有精彩的作品发表,造成这种形式比较单一、路数比较狭窄的情况,也是具体的历史环境所致。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作者眼界的开阔、编辑欣赏标准的宽容,特别是广大读者审美需要的提高,报告文学的路子将更加宽阔,形式更加多样,将既有以人物为中心的人物特写、速写、剪影,又有新闻性较强的作品;既有抒情色彩浓重的作品,又有资料丰富、论辩色彩强、史料价值较高的作品(包括长篇巨制)。
报告文学在表现新的生活和新的人物方面比起其他文学形式来有自己的长处,它的长处应得到充分发挥。
发表于《光明日报》1983年12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