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刘锡诚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22

边缘书话:跨学科研究的尝试

$
0
0

跨学科研究的尝试

──评孙新周著《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

 

刘锡诚

 

对中国本土原始艺术的研究,在我国学术界,近年来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尽管在原始艺术不同领域里研究工作的开展和所取得的成绩是不平衡的,比如神话学、彩陶纹饰研究和岩画学等领域成绩较为突出,相对来说,原始诗歌和原始乐舞等研究领域则显得较为薄弱,然而从总体上来看,无疑可以说原始艺术研究已经跨入了学科初创的阶段。

出身于雕塑专业的孙新周先生,是中央民族大学岩画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近年来专注于中国岩画的研究,兼及原始艺术的其它门类。他把自己的研究侧重点放在对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上,以跨学科的比较方法撰写了一本题为《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184页)的专著,对艺术岩画及其它门类的原始艺术的若干符号图式,进行文化阐释,在其学术尝试和探索中,取得了一些进展。对于从事原始艺术研究的学者来说,也许你并不一定同意作者在所有问题上所作出的每一个结论,但他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即对作为符号的原始艺术做多学科的比较研究和对其所隐藏着的原始象征含义进行破译,无疑是会赞同、会欣赏的。

原始艺术是我们对史前时代产生并存在的多种艺术形式的总称。有些门类的原始艺术在历史的风尘中已经湮灭无闻了,如仅以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诗歌,以声音和动作为依托的乐舞等,有些绘画。有些门类的原始艺术在岩石上、地层下(墓葬)或洞穴中被保存下来,如玉、骨、石、蚌等物质的雕塑、摆塑、岩画、绘画。岩画在我国各地的发现,是新中国考古领域里的一项重大成就,有学者将其与本世纪初发现的甲骨卜辞、北京人的发现并列。岩画给原始艺术研究者提供了数以万计的画面和形象,使其能够根据这些画面和形象研究原始艺术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原始艺术中所透露出来的原始思维、社会形态、宗教信仰等。孙新周先生正是主要以这些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深山大川中的岩画为自己著作的阐发对象。而残留在山石上的这些冰冷无言的画面和形象,有抽象的,也有具象的,但多数是为今人无法索解的神秘符号,诉说着几万年至几千年前生存在山区或游牧在山区的原始先民的私人的或公众的故事。要解开(说“猜测出”似更准确些)这些画面(符号)背后所遮蔽着的文化含义,甚至要探讨艺术发生的条件和原因,对于原始艺术的研究者来说,没有别的途径可寻,只能借助于考古学、文化史、思维学、心理学、宗教学等领域里已经取得的成就和方法。甚至即使如此,也还是不得其门而入,只能迂回曲折地去探讨一些不是原始艺术本身的问题,或探讨一些与原始艺术粘合在一起的原始社会的事象和问题,如常被学者们称为“原始意识同一体”中的原始宗教和原始思维问题, 从这些迂回的研究中,去一点一滴地进入原始艺术内部。

我们看到,孙先生的著作中更多地从原始巫术的视角介入原始艺术,阐述原始艺术与原始巫术的不可分割性及其固有特点。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表述,就是:“原始艺术作为巫术的手段”而存在的(页2)。他主要以岩画,兼及彩陶等为对象,相当充分地阐述了原始艺术的巫术性特点,摆脱了过去我国在原始艺术研究中的“文明化”倾向的影响,力图从原始先民的视角、用原始先民的思维方式去考察和阐释原始艺术的每一个画面和形象。正如岩画学家陈兆复先生在该书序中所说的:“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特别是对破译岩画和其它原始艺术中的符号图式方面,对岩画和其它原始艺术中所隐喻的巫术涵义、生殖崇拜与祖先崇拜的意义,以及古代民族迁徙与文化融合等方面,都有自己鲜明的看法。”

作者的这一观点,换言之,孙著的这一特点,既是他的长处,也是他的短处。要指出的是,原始艺术毕竟是艺术,与原始巫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不是巫术本身,把原始艺术仅仅看作是原始巫术的“手段”,似未必能充分反映出原始艺术的真正本质。因为,原始艺术除了其符号的意义外,还具有非符号的即艺术的意义,因此,我们有理由要求研究者,在充分研究和阐发其巫术性特点的同时,还应研究和阐发原始艺术作为艺术所固有的的艺术性特点,而不是忽略它,否则,我们只承认和研究原始巫术就够了,而不必从“原始意识同一体”中再将原始艺术分离出来,花工夫加以研究了,更不必为原始艺术的研究建立一个独立的学科了。

以往的原始艺术研究,多以西方学者提供的西方原始艺术材料和西方学者提供的观点和结论为根据。这当然是一个误区。这个误区的出现,固然来自中国学者没有下决心以艰苦的田野调查来掌握中国本土的原始艺术资料,也来自当前流行的西风欧雨的强劲影响。现在原始艺术研究领域已出现了新的面貌,中国本土的原始艺术受到了重视,而且已经掌握了足以根据本土原始艺术资料写出研究著作的条件。这是值得学术界高兴的。

 

                                       1998年10月1

发表于《民间文学论坛》1998年第4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2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