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刘锡诚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22

李屏锦《陈年旧事》序

$
0
0

李屏锦《陈年旧事》序


刘锡诚

老友李屏锦把他的散文随笔集《陈年旧事》的电子稿发给我,要我写一篇序言。尽管其中的文章,有的或在刊物上读过,有的或由他寄来的复印件读过,而这次按顺序从头一路读下来,让我有幸进入了作者的规定情境中,也因而有了许多新的不同的感受。

上世纪90年代末吧,京城圈子里盛传着“四大名编”的流行话题,说的是京城文学编辑界的崔道怡、章仲鄂、张守仁、龙世煇四个著名编辑。如同任何事情一样,朋友们私下里难免有些非议。石湾先生在200710月的《文汇报》上发表了一篇《也说京城名编》的文章,毫不避讳地说:“与章、崔、张同时代的名编尚大有人在呢!”于是动手补充写了萧也牧、江晓天、李清泉、王朝垠。又是四位。读着《陈年旧事》,脑子里产生出种种联想,到底是京城码头大,住在京城的人总是占便宜,而大半生坚守在文学编辑岗位上并曾获得过文化部优秀编辑称号、组编过中国出版史上第一套《中国现代作家评传丛书》(1981年起),责编和审阅过《俞平伯全集》等好几种名家全集的李屏锦,却因为大半生居住和工作在石家庄这样的“外省”,所谓偏居一隅吧,却很难进入那些并非“自恋”者、而是真正的史家们的视野。其实在我的眼里,屏锦作为一位文学“名编”,是当之无愧的。当我重温他的散文《想起了巴金》、《想起了丁玲》、《怀念孙犁老人》、《哀兰谷》……以及那些名家的书信时,就更加确认我的判断是无误的。记得多年前新华社主编的《瞭望》杂志上发表过一篇《为他人做嫁衣裳——记优秀编辑李屏锦》,那篇文章至少可以当作一个有力旁证的。

自新时期文学肇始之时期,迄今我们交往有年了。过去只知道屏锦出身于书香门第,却少闻他少时受业私塾的经历和故事。读他的《我的家园》和几篇“旧事”,才恍然意识到他的多才多艺,诗书画医等“六艺”的造诣,盖来源于那段人生的恩赐,而这是我辈农民子弟望尘莫及的。这些回忆录式散文作品,虽然有点儿像出自老学究的手笔,却真实地写出了一个从旧世界向新世界走来的知识分子的前尘今世、人生岁月、娘胎里留下的胎记、以及与生俱来的孤傲而寂寞的个性,如他自己所说,是个“不得于世、不得于时、不得于人而痛感孤独与寂寞”的知识分子。这样的自我解剖,需要有自审精神才能做得到。屏锦在自己身上动手术刀,做到了。

19839月,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转折。我奉调离开文学工作岗位,转到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开始了前后长达六年的行政工作之旅。次年的春夏之交,屏锦来到我的新的工作单位,约我编辑一本文学评论集子。此前我已经出版过《小说创作漫评》和《小说与现实》两本文学评论选集。屏锦的约稿,显然意在给我这个挚友一个机会,对自己的文学生涯做一个小结。我理解了他的好意,并遵照他的意思编成了《作家的爱与知》。可是一去八年,杳无音信,个中因由就不必深究了。在屏锦的一再努力下,到1991年的阳春3月,终于可以付印了。我在《后记·又记》里写下了几句话:“当我重读这些文稿的时候,真是感慨系之,酸甜苦辣一起涌上心头。生活是难以捉摸的。”屏锦的为人和情谊,令我这个对于文坛而言已经“边缘化”了的人终生难忘。1998年,我在著名文教记者张安惠女士主编的《中华英才·京都夜话》副刊上发表一篇几百字的小随笔,题曰《边缘人》,随即被《新华文摘》和《读者文摘》转载。多少年来,我一直以“闲门掩薜萝  边缘垒书城”自况,为自画像。李屏锦同情我的处境,赞同我的选择。可能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甚或惺惺相惜吧。20063月,给我寄来一幅墨宝,题写的就是我一直标榜的“边缘人”这三个草书大字。他在信里说,他的“忆旧之作”,意在“假人言事”。这句话成为多年来我关注和阅读他的忆旧散文的一把钥匙。我历来不赞赏那种以“假大空”的装腔作势抒发豪情壮志的空灵的散文,而主张散文写作固然要建立在个人的情感和感受之上,却必须言之有物,或给人以感染,或给人以知识。屏锦的散文,除了忆旧叙事(他对“事”的选取,大多是既给人以知识又使人震撼和受益的)之外,总是遵循“假人”而“言事”的理念,生发开来,引出自己的感怀或评论,把自己对人生或世态的感受和议论传达给读者。写丁玲、孙犁如是,写公兰谷、谷峪亦如是。我想,这才是散文作家写作的正道。

如果还要说几句,那么,我要说的是,屏锦的这些散文随笔,我更看重的是它们的文学史料价值。作者用第一手材料,即他亲历的事件和人物的记述,没有任何哗众取宠的添油加醋,一切照实写来,告诉读者文学史上一些事情和人物的真相,弥补了或纠正了一些根据文学评论写作的文学史的不足或谬误。在这一点上,堪称难能可贵。

《陈年旧事》就要出版了。作者所写的,固然是作者经历的陈年旧事,却也是能让今天的读者倍感兴趣和引发思考的事理。我祝贺它的出版。

2012225于北京

 

李屏锦著《陈年旧事》,花山文艺出版社2014年。此序发表于《 中华读书报 》 2013109日。

 

李屏锦(1938—),笔名时宜之。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洗马村人,先后就读于本家私塾、洗马村小学、广宗城关高小、广宗中学、省立南宫中学、河北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6年,后到花山出版社工作,先后任编辑、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文学月刊》主编。著有《陈年旧事》、《崇高的农民英雄形象——论〈红旗谱〉中的朱老忠》、《历史的一面镜子-重评〈阿Q正传〉》、《想起了丁玲》,主编《文艺知识大全》,编著《港台小说选》、《白居易诗歌精选》等。社会兼职有:中国老舍研究会理事、全国外国文学出版研究理事,河北省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河北省文学学会理事、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编辑学会理事、曹雪芹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2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