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慧,历史的错过
刘锡诚
在我国现当代文坛上,女性作家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她们以各自独具风格的作品,赢得一代代读者的喜爱,丰富了我国文学艺术的画廊。可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却没有一本女作家作品的综合选集可供读者阅读。有感于这种状况,1979年12月,我与《文艺报》文学评论组的同事高洪波、雷达、李炳银三位同志计划编选一套《当代女作家作品选》,这个计划迅即得到了花城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王曼先生的支持,于是分工向我们知道的和有联系的女作家发了征稿信,征求她们的意见,选哪篇作品为好,并请她们提供一份简历。此举得到了许多女作家的热情响应,很快收到了她们的回信,告诉我们或寄来她们自己认为代表性的作品。
转过年来,1980年的早春,我的老领导、《文艺报》两主编之一孔罗荪先生收到了他的老友、鲁迅研究专家、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汉口与他、冯乃超合编《战斗旬刊》的蒋锡金先生的一封信(3月29日)及已故女作家彭慧的女儿穆立立提供的她母亲的一份简历。罗荪立即把锡金的这封信和穆立立写的材料转交给我。锡金的信是这样的:
罗荪兄:
我于15日来京,现寓人民出版社鲁编室209号房间。来此是参加《鲁迅日记》注释的定稿工作,为期约半年。反正年底前要走的。
今天接到穆立立(木天和彭慧的女儿)寄来的两份她给《中国文学家辞典》提供的彭慧简历。她要我把一份转寄给你或《文艺报》的其他同志,因为她听说,《文艺报》编辑部在编一部《女作家作品选》,所以提供你们参考。你转给适当的同志吧。
她又说,据她所知,人民文学出版社今年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选》中,选了彭慧的1939年写的《彩凤家妈》,语言学院编的《女作家作品选》中,收了彭慧在1947年写的《皮大衣太太》。她说,如果《文艺报》编辑部没有找到彭慧的适当作品的话,她建议你们采用彭慧在1932年以“慧中”的笔名发表在《北斗》(2卷3、4期合刊)上的《米》。
等因,奉此:即希转咨贵部,实为德便!
乃超见过一次。适夷见过四次。萧军见过一次。“左联50周年纪念”你坐在汽车里,没见着。我往主席台上找,看见了(许)幸之、于伶、艾青,没看见你。可能挡住了视线了。
你是很忙的,我也很忙。有半年时间在北京,总会见面的。
(周)玉屏在北京吗?
(戈)宝权、(梁)培兰夫妇问好。
即颂
日祺
锡 金
1980年3月29日
也可能年底还不走,因为郭(沫若)编室要我注释《洪波曲》,有你和(冯)乃超还有(楼)适夷在京,有靠山,我胆子大些,因此答应了,但说等我把《鲁迅日记》的工作结束了再开始。那就可能是明年的事。又及。
集作家、翻译家、教授于一身的彭慧,于1926年加入共产党,1927年被党送去苏联莫斯科孙中山劳动大学学习,回国后30年代是左联的执委,1932年在《北斗》上发表短篇小说《米》,195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的彭慧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中于1968年受迫害而死,理应收入我们所编的选集中。但因1980年尚在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事情刚上轨道,我们编辑工作既忙又乱,主要还由于我们(特别是我本人)的眼界狭窄、编选工作的失误,没有把在建国后还继续写作、在文革中死于非命的女作家彭慧的作品选入,对此感到极大的遗憾和懊恼,也对未能完成罗荪和锡金两位前辈的嘱托深为不安。
《当代女作家作品选》一、二集(入选37位作者,其中出生于20年代末以前的29人,占全书78.3%)于1980年8月问世后,英国海涅曼出版社闻讯赶来中国,与花城出版社签订了协议(协议中还包括戴厚英的长篇《人啊,人!》),从中挑选了丁玲、冰心等12位中国女作家的作品译成英文在英国出版,中国当代女作家始为外国读者所知晓所关注。记得杨沫生前曾告诉我,她为国外读者所知晓,也是从这本女作家作品选开始的。《作品选》第3集虽然竣稿于1981年9月,但按早已确定的方案,是集中收录新时期成长起来的青年女作者,故而未能补入出生于1907年、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于20年代的彭慧。不仅是彭慧,还有历尽劫难、素有“南玲北梅”之称、90年代被评为“中国现代文学百家”之一的梅娘等。而这一集出版的前夕,正是彭慧的长篇《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她身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之时,更使我意识到了由于我们的失误造成了历史的错过,因这次错过所导致的我内心的歉疚,几十年来都无法平静。
2016年4月20日
发表于《今晚报》2016年6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