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刘锡诚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22

邓尉探梅

$
0
0

刘锡诚  

“观梅何时最相宜?东风残腊正当时。”小寒刚过,大寒未至,正值“残腊”之时,来到我国梅子的主要产地--苏州市吴县光福镇观赏漫山遍野怒放的梅花,真可谓是一件平生快事。

  光福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由四个斗入太湖中的半岛和长沙岛、漫山岛以及附近湖面组成,以盛产梅花而名闻海内外。远在西汉初叶,这里就开创了种梅的历史。明代文人姚希曾在《梅花杂诗》里说:“梅花之盛,不得不推吴中,而必以光福诸山为最。若言其衍亘五六十里,窈无穷际。”光福别名邓尉。有道是:邓尉梅花甲天下,望中无地不栽梅。古往今来,四方名流骚客来此寻胜探梅者,无计其数。喜欢云游山水的康熙皇帝先后四次到此探梅,他的孙子乾隆皇帝前后六次到此探梅。生活于明末清初、官至吏部尚书的宋荤,每当花事便驻足邓尉,昼探夜赏,不分晴雨,水陆兼行,被称为“饥饮枝上花为粮,醉眠石上花为床”的梅癖子。正是此人给这块盛产梅花的宝地起了个极美极雅的名字--香雪海。进入当代,随着苏南现代化的步伐,“香雪海”这个名称,又因其成为一种冰箱的商标而为海内外广大顾客所知晓。

  由于梅花独立寒冬、傲霜而放的高贵品格,几乎成为历代文学家咏叹和画家绘画的永恒题材。古代的咏梅诗不计其数。《荆州记》记载了三国吴人陆凯从江南寄梅花给在长安的朋友范晔的故事:“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诗曰:‘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从此,“一枝春”被视为挚友之间或情侣之间互相赠与的珍贵礼物,这个故事也成为中国文坛上的千古佳话。

  今年腊月吴中地区的气候特别寒冷。据苏州电视台预报,一般都在摄氏零下4-5至零上4-5摄氏度之间。广袤的吴地原野被霜雪覆盖着,浓雾从湖面上一阵阵飘来,古镇里的小溪和水塘都结了一层薄冰。朔风凛冽,万物萧瑟,独有梅花顶风冒霜,在挺拔而光滑的枝头上旁若无人似地怒放着。一朵朵翠玉般饱满的花蕾,一片片蝉翼般透明的花瓣,娇艳俏丽,妩媚动人。一阵阵清雅醉人的馨香,从枝头花间吐露出来。肖梅、雪梅、大青梅、品字梅、红果梅、早莳梅……大片大片的梅林,被染成乳白色、淡黄色,迷迷氵蒙氵蒙,浩浩淼淼,恰如雪花飞舞,银海荡漾。

  我们一行在学贯宏富的监院慧通的引导下,来到了正在由他主持修复的光福寺(铜观音寺)参观。寺中得到初步整理的残砖断碑告诉我们,这所寺院初建于梁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至唐代,不仅是僧众参禅的地方,而且曾一度成为宣讲教义、培养教徒的佛教学院。一千多年来几经兴废,饱经沧桑,如今终于再次得到整修,将作为盛世的业绩而被载于史册。慧通监院把我们引到一个修葺完工的偏院中,让我们观看一株梅树,这株茂盛的梅树由十来支树干组成,像一株多枝丛生的灌木,每根树枝上都挂满了含苞待放的花蕾和绽开的花朵。他告诉我们,他原以为这株梅树是多株并生的,打算将多余的枝干移栽他处,使之成为对称的两株,谁知深挖下去一看,竟是从一株树干上分杈出来的,只好重新埋起来。他对这株梅树花蕾的繁多和生命力的旺盛,特别感到自豪,因而也特别喜爱。

  这位僧人还指引我们观赏梅树旁边殿廊墙壁上镶嵌着的一块《西崦梅花诗》碑。那是清末民初女革命党人、同盟会成员张默君女士留下的一首咏梅诗:“漫对青梅怨暮迟,花魂犹共石魂欹;山中自有春常在,月上空谭媚花枝。幽岫偏宜云气藏,如潮空翠泼山香;尘劳拾处诗祥定,一任天花下道场。”诗是作者用流畅圆润的章草书体写就、由刻工镌刻在一块长80公分、宽35公分的青石上的,石碑横长竖短。张默君女士少年时随父宦游江南,青年时参加了同盟会,与秋瑾等革命党人在江南一带从事反清革命活动。这首诗不仅显示了女革命家、女诗人对香雪海梅花的赞赏和审美情趣,而且也为近代史研究家、特别是女性文学史家们留下了难得的研究资料,殊为可贵。

  出得禅院,大雾消散了许多,但见无边无际的田野山峦上绽开的梅花,像白霜漫地,幽香朴面而来。啊,又见香雪海!

 

                     1997年1月14日_

原载《文艺报》1997412日;收入散文集《黄昏的眷恋》(阎纯德主编“大家名家随笔经典”丛书),长春出版社20121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2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