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相识到相知——干校琐记之二
从相识到相知 ——干校琐记之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文革”中的名称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那个单位可真是个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许多知名的人文学者都被打倒了,或者靠边站了。“文化大革命”高潮中,“联队”和“总队”两派对立的群众组织被后面的“黑手”控制着,闹得煞是厉害。这倒也好,两派都叫你下放干校,不管谁是革命派,谁是保守派,你我打了个平手。一旦到了干校,两派群众才都豁然明白了这个道理。...
View Article纪念碑的诉说
纪念碑的诉说 刘锡诚 记得五十年代初,还在上中学的时候,就从学校图书馆里借阅过现代革命作家冯雪峰写的电影剧本《上饶集中营》,一面读着,一面被那些囚禁在上饶集中营里的英雄们的事迹感动得热泪涟涟。上饶这个小城市也因此而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里。不久前,借到上饶参加一个会议的机会,来到上饶集中营旧址参观凭吊,重温了那些震憾人心的悲壮故事。...
View Article放排泸溪河
放排泸溪河 刘锡诚 龙虎山是道教创始人张陵(世称第一代天师)炼丹传道的圣地,六十余代相传不衰,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名播四海。可是一直没有机会到那里去一睹这道教发祥地的风采。这愿望终于实现了。...
View Article【刘锡诚】《双重的文学——民间文学+作家文学》序
《双重的文学——民间文学+作家文学》序 陈建功、吴义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馆钩沉丛书”,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6年 刘锡诚...
View Article提升理论在非遗保护领域的先先导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道路》 刘锡诚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年5月 提升理论在非遗保护领域的先导地位 (代序) 继2013年1月16日第一批四个“国家级非遗保护研究基地”命名并颁牌之后,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保护研究基地”今天在这里举行命名暨颁牌仪式,在此我向各国家级非遗保护研究基地的代表们,表示衷心的祝贺。...
View Article邓尉探梅
邓 尉 探 梅 刘锡诚 “观梅何时最相宜?东风残腊正当时。”小寒刚过,大寒未至,正值“残腊”之时,来到我国梅子的主要产地--苏州市吴县光福镇观赏漫山遍野怒放的梅花,真可谓是一件平生快事。...
View Article北大学人与塑壁残影
北大学人与塑壁残影 刘锡诚 保圣寺古物馆里的罗汉雕塑 苏州向南偏东约25公里,有一个叫甪直的小镇子。说她是小镇子,只是就人口而言,大约7000人;从经济收入而言,则不可小看,一年有好几个亿,比北方一个地区或地级市的总收入还要多!此镇北靠吴松江,南临澄湖,东与昆山县接壤,西通苏州,素有“五湖之汀”、“六泽之冲”之称,是一个名闻遐尔的水乡古镇。...
View Article马克思恩格斯与民间文学
马克思恩格斯与民间文学 刘锡诚 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论著,而且也在文学研究的领域里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民间文学的言论和观点,成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的民间文艺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为了更有系统、更有成效地接受这宗珍贵的理论遗产,就必须对他们的有关言论和观点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与阐发。 一...
View Article《刘锡诚序跋集》(稿)目次
《刘锡诚序跋集》(稿) 目 次 第一辑 文学编 文艺报编辑部编《文学:回忆与思考》前言(1979年) 《小说创作漫评》(文学评论集)后记(1981年) 《当代女作家作品选》(三)后记(1981) 《小说与现实》(文学评论集)自序(1982) 把握当代文学的脉搏 ——谢望新《浪潮之外的孤魂》序(1986年) 民族心理的探索者 ——黄尧《荒火》序(1986年)...
View Article听巴金说文坛
听巴金说文坛 刘锡诚 四十年前,1979年8月10—16日,上海市召开大型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创作座谈会”,我作为《文艺报》的编辑和记者应邀参加。同去的还有文化部文艺研究院的顾骧、王兴仁、马肇元,江苏的高晓声、张弦,安徽的江流,浙江的郑秉谦、沈虎根,山东的刘知侠、林雨,江西的俞林等。我们被安排在离上海市文联不远的新乐路167号东湖招待所,为各地来参会的作家批评家们提供了自由交流的好机会。...
View Article【张永华】刘锡诚的民间文艺学情怀
刘 锡 诚 的 民 间 文 艺 学 情 怀 张永华 (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 甘肃 兰州730070) 刘锡诚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民间文艺家、文学评论家,他是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俄文系,师从著名 现代文学翻译家、文学家、教育家曹靖华先生。 刘锡诚学研 学俄罗斯文学, 最终却走上了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民间文学研究之路。 一、民间文艺学研究之路源自其乡土情怀...
View Article《民间故事的艺术世界》序
《民间故事的艺术世界》序 刘锡诚 守华兄投身于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与教学,如今已逾半个多世纪了。他对这门虽然有着百年发展史、却依然显得弱小的、远非完善的学科一往情深,始终以满腔的热情、不懈的努力、开阔的情怀和缜密的思维去开拓、耕耘、探索、建设,孜孜矻矻,一步一个脚印地一路走了过来。在跨入21世纪门槛的时候,作为一个著作等身的学人,他站立在了这门学科的前沿。我为他所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