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俗文丛》总序
刘锡诚
中华民族是由许多民族组成而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共同体,同样,中华文化也是由包括多民族文化在内而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组成的多元性文化。对于这一点,并不是学术界所有人都承认的。历来的统治者都习惯于用大一统的思想来看待中国,用中原文化来要求和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因而“胡”、“蛮”、“番”、“夷”一类带有贬义的词汇屡见于典籍,这些兄弟民族的文化的命运,也如同他们民族的命运一样长期受到排斥和贬抑。在汉民族文化中间,也有两种文化,或者说两层文化。一种是上层文化,这是社会的主流文化或习惯上说的传统文化,历来受到充分的重视。同时,在社会底层也还存在着根基十分深厚、源流十分久远、覆盖面十分广阔的民间文化,或者说下层文化、民俗文化;这种文化长期以来不受重视,甚至还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制与冲击,又由于这种文化多半是以口头的方式流传和承袭,因而常常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有学者还有另外的分类法,他们认为,中国文化有三层,即上层、中层和下层。所谓中层文化,系指市民文化;所谓下层文化,系指民俗乡土文化。其实,把中层文化归到下层文化或曰民间文化中也无不可。在广大社会成员中间滋生、保存和发展着的浩浩荡荡的民间-民俗文化,恰恰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之根。当然,民间-民俗文化也有着自己的局限,这些是应该得到恰如其分地分析、批判和扬弃的。但我们总不能在泼洗澡水的时候连孩子也泼掉吧。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对民间-民俗文化的深刻了解和充分重视,就谈不上发展完整而健全的民族文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我国学术界兴起的国学研究,其致命的弱点,就是抱残守阙,固守尊孔读经的传统,既不接受西洋的进步的学术和文化思想,也没有以宽容的胸怀把当时已经出现的民间文化研究思潮揽入自己的怀抱。“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是革命的。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先驱,以凌厉的锋芒批判旧传统,提倡新的学术思想和方法,从而使中国文化研究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间文化的搜集研究在此后的几十年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近十多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浪潮兴起的文化研究热潮中,主流文化或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民间文化的研究虽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仍然形同两条道上的马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下层文化研究所取得的大量资料和成果,并没有被纳入到整个文化研究之中。虽然有一些年轻的学者把外国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和理论移植进来,希望在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民间-民俗文化的研究中间建立一个纽带,但这两股研究潮流似乎还没有得到理想的沟通和整合。相反,我们还常常听到这样的消息:有些长期致力于正统文化研究的学者甚至仍然把一些越出传统的轨道而把二者结合起来的研究者讥笑为不务正业或没有学问。现在,新的国学研究的浪潮已经重新涌起于华夏大地,这种自觉不自觉地排斥民间-民俗文化的状况似乎不可以再继续下去了。时代的前进脚步是从不停息的,更不能倒退,民间-民俗文化的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民间-民俗文化是一个永不干涸的海洋,它博大精深,正等待着有志的学人去开掘;它所保留着和蕴藏着的一些文化遗迹和丰富信息,也许正是解决主流文化中的那些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的钥匙哩。
有鉴于此,我们很想组织和编辑这一套《中华民俗文丛》,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系统地整理和正确地阐发生息和繁衍、劳作和创造于中国大地上的各民族老百姓中间蕴藏着的民间-民俗文化和乡土文化。这个设想如果能够实现,作为民俗文化学这一个新学科的基础性的丛书,我们期望通过它的编撰出版,来弥补中国文化建设和国学研究中的薄弱领域,并向新一代的中国人展示自己民族的源远流长、色彩缤纷的民俗文化传统,增强读者的爱家爱国之心和民族的向心力。
我们的设想是:
第一,希望这套丛书的作者着眼于知识的积累和正确地阐发,在正确阐发的基础上求新求深,从而扎扎实实地为推进学科的建设做点事情,哪怕仅仅是资料的系统化也好。
第二,希望选题小些,以小见大,作者们在自己的选题范围内,尽其可能地融汇当代田野调查的实证材料(亲历的和间接的)和典籍材料,从丰富而翔实的材料中得出应有的结论,力戒那种令人生厌的玄学空论学风。
第三,希望行文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通过生动鲜明、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一个个神奇而陌生的世界展现给读者。也希望作者们搜集并选择一定数量的珍贵图片,充分发挥图片在民俗文化图书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出版事业开始走向市场同时也经受着市场考验的时刻,我们打算主编这套丛书的的设想,得到了学苑出版社的热情支持;也得到了文化学界、民俗学界、民族学界、考古学界、艺术史界许多朋友的积极响应。这给了我们信心和力量。我们愿意把这套书编出特色,从而对中华文化的建设做一份贡献。
1993年6月1日于北京
附注:《中华民俗文丛》刘锡诚、宋兆麟、马昌仪主编,学苑出版社出版1994年第1版第1次印刷,印数:7000册;1996年2月第2次印刷,发行7000—12000册。共20种,计有:
(1)《水与水神》(王孝廉)
(2)《花与花神》(王孝廉)
(3)《灶与灶神》(杨福泉)
(4)《石与石神》(马昌仪、刘锡诚)
(5)《观音信仰》(邢 莉)
(6)《妈祖信仰》(李露露)
(7)《玉皇大帝信仰》(陈建宪)
(8)《泰山娘娘信仰》(吕继祥)
(9)《炎帝神农信仰》(钟宗宪)
(10)《中国民间神像》(宋兆麟)
(11)《神秘的关东奇俗》(曹保明)
(12)《天神之谜》(邢莉)
(13)《门与门神》王树村)
(14)《山与山神》(徐华龙、王有钧)
(15)《八仙信仰》(山曼)
(16)《财神信仰》(吕微)
(17)《关公信仰》(郑土有)
(18)《土地与城隍信仰》(王永谦)
(19)《狐狸信仰》(山民)
(20)《花巫术之谜》(彭荣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