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民俗文化考察计划
(1990年6月15日)
根据中国民协主席办公会议批准的《民间文学论坛》杂志1990年工作计划的规定,制定本《丝绸之路民俗文化考察计划》。
从长安达地中海东岸的古代商路——丝绸之路,是一条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过伟大作用的国际通道,是中西文化交汇之地。我国地处“丝路”东端。“丝路”经中国境内长达四千余公里,沿路连绵不断的石窟寺、寺庙、长城、关隘、城堡、驿站、渡口、通路以及地名、逸闻、典故、植物、文物都与“丝路”有一定的联系,积淀了特殊的民俗文化。在历史的沧桑之中,当沿海环太平洋文化圈内的民俗文化几经变迁的情况下,地处中国西部商路一带的民俗文化积淀,却相对完好地在民间在社区中保存了来,成为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极重要的材料。这些依然埋藏在山野俗民中的文化财富亟待抢救,否则将在社会巨变中湮没殆尽,成为历史憾事。有鉴于此,特进行一次有限度的小规模的丝路民俗文化考察。
(一)考察目的:收集采录丝路沿线附近的民诉事象和民间文学,考察沿线群众信仰、礼仪、史传、典故、轶闻等等民俗文化。所得资料编辑成册出版,并根据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或专著。通过考察培养和锻炼干部的田野作业能力和著述研究水平。
(二)考察时间:根据人力物力财力情况,今年(1990年)7—10月间考察自兰州至敦煌一段。第二期敦煌至兰州一段已收集的资料比较多,暂不安排。
(三)考察路线和选点:兰州、皋兰、武威、山丹、张掖、酒泉、嘉峪关、安西、敦煌。
(四)考察组:本刊工作人员。刘锡诚(组长)、刘士毅(副组长)、李路阳、金辉、彭文新、周燕屏。
(五)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依靠地方领导,密切群众关系,遵守工作纪律,尊重民族习惯。
(六)考察经费:自筹。1989年党的临时领导小组决定,《中国热点文学》交《民间文学论坛》2万元作为补充,拟将此款作为考察经费,其不足部分向协会和文联申请支援,亦可争取社会援助。
(七)所得资料为公有财产,由《论坛》保存,适当时候上交协会(资料馆)。出版时,搜集记录者与作者有版权,他人不得侵犯。
(八)为保证考察顺利进行,应加强集中领导,分题包干。分工计划另订。
1990年6月15日
(《论坛》编辑部讨论原则同意,报社会备案。)
(此件由刘锡诚撰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