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互动 阐释传统
——简评李露露《中国节》
刘锡诚
李露露女士的新著《中国节——图说民族传统节日》(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刚一出版,就受到了媒体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不是没有缘由的。这缘由,说来简单,乃是因为它的面世,对于时代的文化潮流而言,可谓恰逢其时,即作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之根的民族民间文化逐渐式微、甚至部分濒危和消亡,在现代化步伐加快、全球化声浪逼人、传统民间文化和民间文化传统的失去将无可挽回地导致精神上的怅惘甚至无可凭依的时候,这本汇集了历朝历代有关传统节日图文资料的著作,正好填补了人们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普遍认同的心理需求。
传统民族节日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也是相对稳定的。李著以图文结合的叙事方式,用大量丰富的史料和不同来源的图画,解析和论证了民族节日形成的原因和发展的过程。正如作者所说的:“节日在发展有变异,在继承中有出新。但是节日的发展比较缓慢,有相对的稳定性。节日文化根植于悠久的农业文化的土壤中,各民族经济文化具有很强的向心力,历代统治阶级对某些传统节日的肯定和提倡,同时它也和人们某些愿望、需求紧密相连。这些都是传统节日长期存在和传播的社会原因。”
传统民族节日之所以在今日成为炙手可热的社会话题,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从起源论上说,民族传统节日是在原始农耕文明(一些地域或民族则是渔猎、游牧文明)条件下民众心理需求的结晶之一,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成为一些与农历相适应的、具有特定意义的民族文化符号。在这些文化符号的背后,隐藏着丰富而深厚的内涵,首先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包括对天象的认识(要指出的是,目前有些学者在阐释节日文化时友谊无意地忽略了这一点),其次是在对自然的敬畏中产生的民间信仰和祖先崇拜及其祭祀仪式,以及在农业季节转换时而产生的对娱乐的追求(如龙狮舞、灯会、高跷等)。经过文化的增益和淘汰,即文化选择,在现代社会中,国家的节日,除了传统的民族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少数民族还有自己的节日)外,又出现了一些具有政治意义的法定节日,如国庆节、劳动节等。这两种类型的节日,共同组成了我们民族当今的节日。
《中国节》一书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图文结合、图文互释的方式来阐释中国人的节日系统及其文化内涵。在这本书里,“图”的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了以往图书中的“插图”的老模式,而是与“文”一起,共同构成了一种新的叙事模式。节日的文化内涵,总体说来是相对稳定的,但它又是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随着时代精神和民众心理需求的嬗变而不断发展的。所谓发展,就是像滚雪球一样逐渐粘连上某些新的文化因素,逐渐失掉一些与时代不再适应的因素。如上巳节,历史上中原地区曾经十分盛行和隆重,当下也还在一些少数民族中非常盛行,但在汉民族聚居区,已经不大过了。为何逐渐衰微了呢?因为构成其内涵的主要因素,如祀高禖神、祓禊等信仰风俗以及功能基本消亡了,以氏族社会中的季节性野合为特点的“令会男女”的社会条件也已经成为历史了。主要构成因素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了,那么,这个节日生存的可能,也就随之减弱甚至消亡了。重阳节的变迁是又一种典型的例子。如作者所集纳的,历史上此节的内容有:登高、插茱萸、赏菊、祭海神、饮食娱乐等,带有鲜明的辟邪、禳灾的表征,到今日社会里,则从原有的登高、赏菊等习俗,发展而为老人登高、赏菊,甚至向着老人节的方向延伸了。
近年来,中国政府和民间组织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开始实施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工程,大力抢救和保护濒危的民间文化,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已经行动起来。这种认识和行动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已大为提高。民族传统节日是构成民族民间文化的基本因素,民族节日的生命力,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标志之一。大力宣传民族节日的文化内涵,对于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抵御外来文化的入侵,是非常重要的。李露露《中国节》的出版,不仅为广大关心民族文化的各阶层读者提供了丰富而鲜活的材料,而且也为抢救和保护工程的开展,提供了某些历史依据,必将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
2005年3月28日
发表于《中华读书报》2006年3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