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刘锡诚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22

灶王与辞灶

$
0
0

灶王与辞灶

刘锡诚

 

  灶是家庭的象征。人类历史上出现了最初的家庭,就出现了赖以生存的火塘,继而发展成了地灶和高台灶。灶神也就随之出现了。据学者们研究,最初的灶神是蛙。大概是因为最初的地灶是挖在地下的(现在农村里在野外干活时挖的地灶还是这样的形状),而地窝子里常出现水,有水便有蛙。后来,轩辕黄帝、神农、火神祝融等都曾经是中华民族信仰的灶神,其中以祝融作为灶神被崇祀的时间为最长,而且祝融的性别还是一位老妇。后来,又发生过许多变化。《酉阳杂俎》说:“灶神名 姓张,状如美女,又名单,字子郭。”在现代传说中,灶神大都说是姓张,而且是一个喜欢到玉皇大帝那儿去白人是非的小神。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祀灶的日子。所谓祀灶,就是送灶神(灶王爷和灶王奶)上天,以保全家老小平安吉祥之意。过去,北京也好,华北其它地方也好,家家户户都在正房的明间砌一高台锅灶,用竹纸套色印制的灶神神像(灶马)就悬挂或黏贴在灶的上方。有的灶王爷像上有两个,民间认为,一个姓张,一个李。有的有灶王奶,有的则没有;有的甚至画着两个灶王奶,反映了封建时代曾经有过的一夫多妻现象。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般都在晚饭之后,在神像前供上麦芽糖制成的糖瓜或关东糖,北京称南糖,意在让灶王爷吃了把嘴黏住,以免他到天上去乱说乱道;还要烧些纸钱,意思是送给灶王爷做路上的盘缠;有的还要给灶王骑的马准备一桶水和一点草料(黑豆)。在祭祀时,户主口中念颂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或保平安)”这类口诀,然后全家人依次叩头为灶神送行。有意思的是,老百姓对这位灶王爷怀有又敬又捉弄的态度。彭蕴章《幽州土风吟·焚灶马》有道是:“焚灶马,送紫官,辛甘臭辣君莫言,但言小人尘生釜,突无烟,上乞天公怜。天公怜,锡纯嘏,番熊豢豹充庖厨,黑豆年年饲君马。”

  尽管灶王是个小神,祀灶还是有不少禁忌。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旧俗,祭拜时,一般是男子先拜,而后女子再拜。也有的地方,妇女是不能祭拜灶王爷的。为什么?

  从苏北、山东半岛到华北各省流传着的一个关于灶王爷的传说,大意说,有一个张郎,不好好种地,出门去做生意,一去之后音信杳然。家里生活重担落到了妻子丁香的身上。她拼命干活养家,殡葬了去世的公婆。有一天成了富豪的张郎回家来,休了妻子丁香,与一个叫海棠的女子鬼混。丁香拉着老牛来到山中,一个砍柴的青年收留了她,结为夫妻。过了多年,突然有一个讨饭者来到门下讨食。丁香发现这就是她的前夫张郎。张郎从她递给的面条中吃出他们结婚时的簪子和荷叶首饰,知道这个女人正是被他休了的妻子,如是羞愧难当,一下子钻进灶火塘里憋死了。张郎死后,大庙不收,小庙不留,到处游荡。玉皇大帝下界视察,遇上张郎,由于他们同姓,封了他个灶王官的名号。人们看不起他,每到腊月二十三,就给他一碗烂面条给他上供羞辱他,捉弄他,却又害怕他在玉帝面前搬弄是非,也不敢怠慢他。妇女不能祭灶,也许与这传说不无关系。试想,如果允许妇女祭灶,这位张灶王不是更无地自容了吗?

这个充分世俗化了的传说,反映了老百姓的世界观充满着矛盾:既有对这位神灵的不敬甚至奚落,但又毕竟无法从束缚自己的神灵观念的幻影中解脱出来。抛开其中的迷信的成分而外,但灶与灶神作为中国人观念中家庭的象征,在文化学上还是有着深远的意义的。


发表于《中国文化报•文化周末》199424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2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