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刘锡诚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22

几度东风吹世换

$
0
0

几度东风吹世换

  刘锡诚


中央美术学院著名环境雕塑家楼家本教授为家乡宁波市东钱湖风景区策划和设计了一个大型的旅游景观--“中国神话世界”雕塑景园,邀请几位学者到宁波去参加考察和论证。楼教授曾应邀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作过“中国壁画·神话”专题讲座,为邮电部设计过“中国神话”邮票六枚,是我国有影响的国画家和环境雕塑艺术家。他的邀请,使我有机会来到了宁波这座已有五百万人口的江南港口城市。在我们一行人考察论证工作结束之后,主人问我还想看点什么。我不假思索地说,希望能到名闻中外的河姆渡遗址和河姆渡博物馆去参观。

  宁波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古代以出产梅梁而闻名于世。据陆游序本南宋嘉泰《会稽志》卷六载:“梁时修(禹)庙,唯欠一梁,俄风雨大至,湖中得一木,取以为梁,即梅梁也。夜或大雷雨,梁辄失去,比复归,水草被其上,人以为神。”又据《大明统一志·绍兴府志》引《四明图经》云:“鄞县(按即宁波市的所在地)大梅山顶有梅木,伐为会稽禹庙之梁。”志书上把梅梁说得神乎其神,能在镜湖中与龙斗,固然属于神话,但大梅山出产梅木也大概是事实无疑,而且因此而使偏居东南沿海的鄞县名播四方。宁波有丰富的历史文遗产,这自然是它优越于其它地方的巨大财富。物换星移,在宇宙万物经历了沧桑巨变之后,现在还保存下来的,也还不少,如北宋木结构的建筑保国寺,南宋二灵塔,有西晋阿育王寺,有功成身退、寄情山水的范蠡和西施隐居的钓矶,有明代的藏书楼天一阁……清代词人黄景仁有《南浦·泊镇海》词,以一个词家的眼光抒写宁波的海天风光,从宁波千余年来所经历的战乱进而感叹世事:“蛟门中劈,看天边,一叶破空来。又向断矶荒屿,泊入浪花堆。多少鲎帆蛋雨,和龙吟、夜半似惊雷。更风具(^)风骤起,含腥带湿,白日冷于灰。/ 此地孙庐战后,警烽烟、几度海门开。还笑建炎南避,君相总伧才。回首乱鸦残堞,听沉沉、戍鼓有余哀。叹萧条身世,海天空外独衔杯。”词人借眼中所见的海天风光,抨击南宋小朝廷面对外来强敌时的软弱无能和奸臣秦桧的无耻,意境深远。因此,镇海当然也是值得游赏和留连的去处。宁波虽然有那么多有名的历史文化遗产,可是对我来说,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却无疑是第一个心仪已久的圣地。

  河姆渡遗址位于宁波西郊的余姚县罗江乡河姆渡村,博物馆就建在遗址的旁边。从我们住宿的华富宾馆出发,穿过了宁波市整个市区,跨过甬江和姚江,转入了由杭州到宁波的高速公路入口。然而车行未久,由于高速公路正在施工,我们的车子不得不绕道而行。走便道也有走便道的好处,可以多看一看江南的农村景色。一路走来,但见晚稻绿浪起伏,阡陌纵横,满目苍翠,着实令人精神振奋,一扫几天来出入宾馆、听会发言、饮宴应酬的疲劳和枯燥。

  河姆渡博物馆座落在一片稻丛和林木之中。在大门前的广场上,叠立着两层三块高大的石头。这是博物馆的象征性标志。在顶端的那块石头的侧面,清晰地复制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牙雕蝶形器上的“双鸟朝阳”图:在燃烧着熊熊火焰的太阳纹两侧,有一对振翅欲飞的神鸟,睁着圆圆的眼睛,昂首相向,引颈而望,俨然是一对火中再生的凤凰。在古人看来,太阳是神秘的,也是神圣的。河姆渡人的居处距离大海不远,每当那一轮火红的圆球从平静的海面上喷薄而出时,无边的黑暗便自动退去。如同埃及人修建的金字塔最早接受第一缕阳光一样,河姆渡人也以第一批接受阳光的孑民而自豪。太阳给宇宙以光明,太阳给生物以光照,太阳给人间以温暖,太阳给家庭以火种。河姆渡人敬畏太阳,崇拜太阳,他们成为太阳的子孙。

  我在陈列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谷壳堆积层、小葫芦、立鸟形雕匕、陶块上的五叶纹和鱼禾纹、陶钵上的猪纹、玉诀,以及原始农具骨耜等的展柜前面留连驻足。这些夺目的史前遗存把我带到了七千年前的荒古时代。我沉思良久。在来宁波之前,我虽然已经粗略地研究过有关这里出土的原始文化遗存的资料和文献,但一旦来到它们的面前,我还是为河姆渡原始先民们所取得的如此高度的原始文明所震憾。河姆度人用动物的肩胛骨制作出了翻地用的农具骨耜,在象牙蝶形器上雕刻出了双鸟朝阳的图案,用坚硬的石器琢磨出了象征着月亮的圆缺的玉诀。如果说骨耜的出现说明当时农业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发展水平的话,那么,在象牙上刻制出双鸟朝阳图和把玉石琢磨成玉诀这类初民的信仰之物,则说明河姆渡人已经形成了脱离物质生产而独立存在精神领域。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从未间断地向自己发出叩问:第一颗稻谷种子是怎么来的?世代传承下来的神话传说告诉他们,稻谷是麻雀从天神那里衔来的,是狗用尾巴粘了稻谷种子、淌过了大洪水从天神那里偷来的。于是,麻雀和狗便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谷神,对它们深信不已、崇祀有加,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人们编织出这样美丽的神话和传说,也许不仅是为了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宽慰。令人惊叹不已的是,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早期,河姆渡人就已经从野生稻种中人工栽培出了可供人类延续生命的稻谷。没有河姆渡人在无数次失败后对稻谷的成功栽培,人类大概至今也还处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哩。考古学家们业已研究证明,那些稻谷遗存与我们今天所称的籼稻和粳稻属于同一系列。在这些遗物面前,时间被大大地被压缩了,过程被无情地省略了,几千年的历史沧桑似乎凝结成为短短的一瞬间。透过反光的玻璃橱窗,这些长度为几毫米、表面酷似炭黑的颗粒,反射到我的瞳孔里来的,似乎不再是那尖长的物质原形,而是一代代古代先民前仆后继的躯体和智能。

  站在这些远古稻谷标本的橱窗前,我的思路如同一缕游丝,飘到了杭州湾隔岸的桐乡县罗家角遗址,那里也出土过新石器时代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存以及大量骨石农业工具,与河姆渡出土的相类。十多年前我曾造访过桐乡,但那次的目的是为了瞻仰和凭吊现代文学巨匠茅盾先生和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的故居,那时罗家角遗址也还没有被发掘,因此那里的原始文化遗存未能亲见。河姆渡遗址和罗家角遗址的文化遗存说明,早在七千年以前,稻作农业就已经在长江下游地区蓬勃兴起,并在人类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江下游地区的稻作农业文化与黄河流域的旱作农业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是并驾齐驱的。

  回想在当小学生的时代,启蒙老师就曾教导我们,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那里有星罗棋布的仰韶文化遗址,那里养育了灿烂的中华原始文明。考古学家们在本世纪七十年代初在河姆渡所进行的发掘工作,把这个在我们心中牢记了几十年的结论一下子给动摇了。却原来,长江流域不再只是史家们谈论的六朝兴亡,钱塘吴越也不再只是诗人们空叹的赵家和强胡,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同样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发生的摇篮之一。在这之后,考古学家们又在东北辽河流域发掘了红山文化遗址,在内蒙古东部发掘了兴隆洼文化遗址……。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姚江的水依然从河姆渡的胸膛上日复一日地潺潺流过,而有关骨耜的往事却早已被历史淹没无闻了。河姆渡的子孙们正以昔日先祖们的智慧,迈出新的雄健步伐,创造着今日的辉煌。

                        1996年11月1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22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