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谒文化名人雕像
刘锡诚
到北戴河避暑,已是第二次了。最令我动情和不能忘怀的,是离住处不远的友谊园里,有一尊高尔基大理石雕像。
一日早起,我和老伴冒雨走进鹰角路尽头的街边花园,进口处面对着专家疗养院,一块硕大的石头上镌刻着“友谊园”。公园里矗立着一尊俄国大文豪高尔基的雕像,昭示着小公园的主题。这只“暴风雨中的海燕”(见高尔基《海燕》),傲视汹涌海浪的目光,迎风飘逸的领带,显示出一个搏击者的精神和思想者的神采,让人顿生敬意。
有材料说,北戴河的高尔基雕像和鲁迅雕像出自雕塑大师刘开渠之手,雕于1954年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签订时,初置于文化宫广场之左右两侧。时过境迁几经搬移,2008年建外国专家疗养院,将高尔基雕像迁至此处。而鲁迅雕像所在地命名为鲁迅公园。我手头没有《秦皇岛志》或《北戴河志》,为了寻找答案,便去鲁迅公园,拜访了几位年近八十岁的老者,可惜他们都不能为我的问题作出确证。不得已,又趋访外国专家宾馆(疗养院)的当班经理,也是无功而返。历史无情,仅仅半个世纪的时光,已经把这座城市的故事和刘开渠先生的名字,统统消翳得无影无踪了。
据报道,2004年,北戴河地方政府陆续在望波亭、牡丹园、西经路、碣石园等处,制作了六组与北戴河有文化渊源的文化名人的雕塑,其中有张学良和赵一荻、徐志摩、朱启钤、金达等。
1893年(光绪十九年)修筑天津至山海关的津榆铁路之始,筑路工程师英国人金达勘测路线时来到北戴河海滨,发现这里的海滨沙软潮平,适宜于海水浴,就怂恿筑路包工头天津人杨季琳,在此地购买土地营建别墅,同时在天津进行宣传。光绪皇帝1898年御批北戴河为避暑地,允中外人士杂居。截至1948年11月北戴河解放,东西方各国人士在此修建的别墅多达483幢,涉及美、英、法、德、日、俄国等20个国家,在我国四大避暑胜地中别具一格。这些别墅的主人,以及熙熙攘攘的外国游客,带来了各自的文化。上次来北戴河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举目所见,到处是俄罗斯人。与国人相比,俄国人喜欢旅游,会过休闲的日子,他们会花钱。而中国人到此者,多半是有组织的、体制内的。先哲蒋观云先生就曾说过:“安田里,重乡井,溪异谷别,老死不相往来以为乐者,中国人之俗也;而欧洲人则欲绕游全球,奇探两极,何其不相类也。重生命,能屈辱,贱任侠而高名哲,是非然否,争以笔舌,不争以干戈者,中国人之俗也,而欧洲人则知心成党,流血为荣……”中西国民性和文化差异,概括得何其精到!
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和地方各机关各部门各企业,争相在此建馆立所,带来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行业文化,呈现出一种宽容杂糅、同中有异的独特文化景观,而清末民初业已形成的那种中外人士杂居、中西文化交互发展的文化景象,则出现了某种衰微。
2015年9月8日
发表于《今晚报》2015年9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