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刘锡诚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22

2020年03月31日

$
0
0

走向田野

刘锡诚

 

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在民间文学的采集和研究上,有自己独到的文化学术传统,“采风”制度就是其中之一。195794日,我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工作,至19665月“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这九年中,除了在办公室里阅读、研究、翻译和下放劳动锻炼而外,还在领导的引导下深入到各地作民间文学调查,即“采风”,开启了我六十年文学生涯中的多次田野采风之旅。

 

烟台芝罘、常熟白茆、福建海防前线、上杭、南昌、肥东采风

1958年第1期《红旗》半月刊上发表了周扬的《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长文,传达了毛泽东主席关于搜集新民歌的信息。这一年的322日,毛主席在成都会议上发出关于搜集民歌的号召。他说:“搞点民歌好不好?请各位同志负个责任,回去以后,搜集点民歌,各个阶层,青年、小孩都有许多民歌,搞几个点试办,每人发三五张纸写写民歌,劳动人民不能写的,找人代写,限期十天搜集,会收到大批的民歌,下次会印一本出来。”“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是民歌,第二是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形式是民族的,内容应该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搜集民歌的工作,北京大学做了很多。我们来搞可能找到几百万成千万首的民歌,这不费很多的劳力,比看杜甫、李白的诗舒服一些。”于是,中国迎来了历史上声势浩大的“新民歌运动”。

  那时我所供职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研究部的职责就是搜集和研究民间文学,在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思想体制下,毛主席的号召就是命令。我和《民间文学》编辑部的老编辑、全国解放前就是山东老根据地的革命文艺战士的铁肩同志在研究部主任、著名访书家路工先生的带领下,立即起身冒着料峭的春寒,赶赴山东烟台的芝罘岛去做采风调查。那里的果农们正忙着在苹果园里剪枝、浇水、松土,我们深入到苹果园里,与果农交谈,听他们唱歌吟诗,感受席卷全国、风起云涌的新民歌运动。我和铁肩都有记录,可惜那些包括笔记本在内的新民歌材料和调查情况,经过1964年自上而下掀起的“文艺小整风”和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全都散失了。但在我漫长的文学生涯中,芝罘作为我走向田野、深入民间的第一站永远留在了记忆中。

结束了在芝罘的采风,铁肩回北京编辑部编稿发稿,我和路工途径济南南下江苏南京。此时的江南已是春意阑珊。我们在江苏省文化局局长周邨、省文联主席李进(夏阳)、宣传部副部长钱静人的建议和指导下,来到了著名的吴歌之乡常熟县白茆乡(镇)。在白茆乡公所的办公室里,县文化馆和乡文化站的工作人员第一个就把陆瑞英找来。那时,陆瑞英是乡里的卫生员,以唱四句头山歌在当地颇有名气。在过去白茆塘的山歌对唱中,她曾经被推选为对唱的首席女歌手。她的肚里不仅贮藏了许多传统山歌,还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够在后援者的支持下临场即兴编创。当陆瑞英来到我们跟前时,我们发现,她就是我们老远看到的那个光着脚丫子一面踩水车一面唱歌的年轻女孩子呀。

从全国来看,此时“大跃进”的形势已经形成,但农村里人民公社还没有诞生,农村的主流建制还是高级合作社,人民公社是7月份以后才陆续成立的。我们是带着任务下来的:第一是要调查当地新民歌创编的情况,第二是要按毛主席的指示,搜集些新、旧民歌回去。新民歌创编的情况,是由乡里的负责人向我们介绍的,而搜集民歌,则主要靠陆瑞英给我们演唱了。陆瑞英的嗓音甜美,被人们称为金嗓子。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万人山歌会上,人们常常能听到她的优美歌声。当时,农村做水利工程,组织全市各地的农民们汇集一起挑土方,做水利,挑灯夜战,并开展劳动竞赛。作为文艺骨干,陆瑞英被安排到工地上为民工们唱山歌,唱好人好事。有一年开白茆塘河,有关部门又叫陆瑞英去唱山歌。那年冰冻三尺,天气十分寒冷,但民工们大搞水利的热情十分高涨。陆瑞英白天、晚上连续唱山歌,患了感冒,但仍坚持到工地一线唱山歌,结果把喉咙给唱哑了。陆瑞英的嗓音嘶哑后,当时的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稍后就任文学研究所所长的周正良十分关心,主动给她写信,勉励她另辟蹊径,讲民间故事。从此之后,她就逐渐以讲述故事为主了。周正良的这一建议,才有了五十年后、即2007年北京大学陈泳超教授和周正良两人用吴语方言记录稿与普通话整理稿对照的《陆瑞英民间故事歌谣集》(常熟市古里镇人民政府、中国俗文学学会编,学苑出版社版)的问世。

白茆田野调查采风结束之后,我和路工继续上路,辗转奔赴福建。先是沿着岷江乘船而下,第一站是福州。继而闽西老革命根据地上杭,和厦门海防前线。在闽西革命根据地搜集了一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歌谣,在厦门和福州前线搜集了一批战士歌谣,编成一本《海防前线战士歌谣选》,交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59年出版了。

受白茆民歌和民歌手陆瑞英的激发,我对民间歌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从福建直驱安徽省的肥东县,去访问已经有点名气的女农民歌手殷光兰,并撰写了一篇题为《民间歌手殷光兰》的文章,编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主编的《向民歌学习》(民间文学论丛之二)一书中,交由作家出版社于19587月出版。那个时代,向民歌和民间歌手学习,是文艺界、特别是诗歌界提出的一个响亮的口号并形成风气,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主编的《大规模搜集全国民歌》(作家出版社1958年)和《向民歌学习》两种丛书相继出版后,民研会和《诗刊》编辑部联合召开了座谈会。殷光兰所唱的“门歌”(有些地方称“锣鼓歌”)这种本来只流行于皖中地区的民间演唱形式,一下子知名于全国,殷光兰也被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所看重,要她参加了1958716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大会,并和全体代表一起到中南海接受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与李星华在李大钊故乡采风

 

196112月,我与同事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董森三人到李大钊的故乡河北省乐亭县去作了一次民间文学调查采录。那时的李星华已经因在大理采录的《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而闻名于全国文艺界了。从专业的角度说,我们此行是要实践采录民间文学“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的原则;从个人的角度说,选择乐亭和大黑坨,是因为那里是李星华已故父亲李大钊先烈的故乡,她与那里有着血肉联系和文化情怀。到乐亭后我们三人兵分两路:李星华留在县城和家乡大黑坨村,指名道姓请来村里的故事篓子单景荣、景玉兰等老太太和李采亭等老人讲故事。大家围坐斗室,聆听和记录下了《小黄狗拜月亮》《铁树开花》《张仙和火神的传说》等民间传说故事。我和董森则到海边的捞鱼尖村去采访渔民传说故事,记录口传的民间作品。

我们从捞鱼尖采录结束回县城后,在高航舟副县长的办公室里汇报情况时,李星华尽自己所知,把儿时父亲李大钊带她看影,为孙老兆影班编写影卷《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皮影剧作家二高、雕刻家聂春潮、影界翘楚周文友、孙老兆、箭杆王张老壁等皮影艺人以及乐亭大鼓界温荣、齐祯、韩香圃等人的艺术风格、遗闻逸事,活灵活现地介绍了一遍。我们也听得似梦似醉。为使北京来的我们领略乐亭皮影的风采,在李星华的同意下,乐亭影社为我们作了专场演出。看完《柳毅传书》和《火焰山》两个单出之后,一幕幕令人悲戚泪下、嬉笑捧腹的动人场景,直到上了火车,还久久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乐亭采风,导致了1963年春由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出面邀请乐亭皮影剧团到北京来演出,邀请文艺界名家、全国政协委员观看,影响很大。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钟敬文,在1962年摘掉右派帽子之前,基本上只在北京师范大学教学, 1962年他把注意力放在晚清民间文艺学的研究上,写了两篇专文,发表校内的《学报》上,没有机会参加社会上的活动。乐亭皮影应邀来京演出,我们邀请了钟敬文来观摩,是他在学界息影多年以来第一次在社会上露面,并应《民间文学》编辑部之约写了《看了乐亭皮影以后》一文,发表在该刊第2期上。

我们在乐亭县城附近、大黑坨村和北港捞鱼尖的采风,记录了《海上娘娘的传说》《庙岛成仙》《金钟河》《沙垅望》《海霸神》《酒鬼李三》《天降龙》《赶鱼郎》等20多个民间故事,写了21打字页的调查报告。可惜的是,调查报告上交给单位领导,现在已经找不到了,我手头只保存下了当时的记录稿(25页打字稿)。令我高兴的是,当年已经79岁的北港公社捞鱼尖的老驾长安庆长老爷子讲的《螃蟹的故事》《扳倒井的故事》《孟姜女的包袱》三个故事幸存下来,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搜集到的具有鲜明渔民文化色彩的民间口头作品之一。 他讲了两个螃蟹的故事,其中一个是全国各地多有流传的牛郎织女会的故事,我的记录稿如下: 

(一)《螃蟹的故事》

每年七月七,牛郎织女会。

到了七月七这一天,王母娘娘准许天上的织女和地上的牛郎相会。每到这天正晌午,使船的就打不着螃蟹了,相传在这一天,海里的螃蟹都去给牛郎和织女搭桥去了。螃蟹们一搭好桥,银河就通了,隔在银河两边的牛郎和织女,领着他们的孩子,就踩着螃蟹桥见面了。

记录时间:19611223

【注:在捞鱼尖我访问了几个老渔民,请他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但是,除了安庆长老爷子讲的是螃蟹搭桥之外,其他人都说是鹊儿搭桥。安老爷子说,农历七月海货中螃蟹正多,但渔民网不到螃蟹,故有此传说。——记录者。】

(二)《扳倒井的故事》:

早先,唐王征东,曾经打咱们这里过。来到祥云岛,人困马乏,不能前进了。他手下的人要饮牲口,只见有一口井,可是没有提水的兜子怎能打水饮牲口呢?他们便去问唐王。唐王说:“你们把那口井扳倒,不就喝到水了马?”这话一说完,井就倒了。人么喝足又往前走了。打那时起,祥云岛就留下了这个古迹——半倒井。

唐王领兵来到海边,前面是汪洋大海,不能前进。这时,海里的螃蟹都来给他搭桥。桥搭好了,大家骑马从桥上走过去。螃蟹背上就留下了一个马蹄子印。不信你看看,螃蟹的背上都有马蹄子印,相传那是唐王的马踩的。

记录时间:19611223

【注:祥云岛,地名。古时可能是一海岛,现在已与陆地连接。曾有“霭岛祥云”之称。此地有一眼井,向东南倾斜。一说,此井是薛仁贵扳倒的。】

 (三)《孟姜女的包袱》:

    孟姜女的丈夫是修长城的。秦始皇修长城不是一二年的事,一修修了好些年。孟姜女打家里背上包袱,上长城这里来找她男人来。谁知道,她男人在修长城时累死了。孟姜女找不见男人,就到处打听。人家告诉她,说她男人死了,填在线里头啦。

  孟姜女听说她丈夫填在线里了,连尸首也见不着,就伤心地哭起来了。哭呀哭呀,把长城给哭倒了。长城一倒,露出线和好些个尸首来。那时秦始皇修长城害死的人可多呢。

  日子多了,那些尸首都认不出模样来;孟姜女连她丈夫也认不得了。她听人家说:“男女合血。把你的血滴在你男人身上,要是合了,那就是你男人。”这时,她就滴血认尸,一口咬破中指,把血滴了下去,认出了她男人的尸首。

孟姜女知道她男人真的死了,她也就活不下去了。接着她就在山海关那里没海死了。

孟姜女没海死后,在海里长出了一座坟墓来。相传者坟是孟姜女坟。正中是一块直上直下的大石头,坟外面四下里都是海水围着,石头上长满了蛎蟥。坟旁边还有一块石头,真像连麻髻一样。咱们使船的走到那里都去看看,出了蛎蟥隔子老袁就看得见,一眼看去,像是孟姜女找她男人时背的包袱。相传这块石头是孟姜女的包袱。

记录时间:19611226

李星华在乐亭县城重温了儿时乐亭皮影留下的光影和回京后为乐亭皮影进京所作的一切,已经记录在了史册上;但她在大黑坨记录的传说故事,我不掌握,也未见发表,可能已经成为历史的过眼云烟了。她的乐亭和大黑坨之行,毕竟找回了早逝的父亲、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早期活动的事迹,撰写了一部《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流芳后世。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22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