啜茶紫金庵
刘锡诚
浩淼的太湖水域中,伸进来一个绿荫覆盖的半岛,叫东洞庭山、俗称东山,堪称天下无双绝美风景名胜之地。早春二月,腊梅花开时,我、马昌仪和吴重阳,在江苏省文学评论家徐采石和儿童文学评论家金燕玉夫妇的陪同下,从苏州出发作苏南之游,饱览了好几个江南古镇之后,沿着新建的太湖大堤来到东山的卯坞村。我们鱼贯穿过常年在绿荫下布满青苔的小径,踏进了绿树掩映中的紫金庵的院门。
相传,紫金庵始建于唐代初叶,系西域僧人沙利各达耶来此结庵修道时所建。进得院门,但见不大的院落里有两株参天老树,几乎把个天井的全部空间盖住了。这两株已有800多年树龄的古树,一株是金桂,一株是玉兰,依然花枝繁茂,浓荫如盖,给这江南早春的二月天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一通《唐示寂本庵开山和尚诸位绝灵之墓》石碑,证明了它是1300多年前的唐朝旧物。庵内有听松堂、白云居、晴川轩等宫观,一水儿都是清末的建筑。而那间俗称楠木殿的净因堂,建于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庵内塑有十八罗汉,据称出自南宋民间雕塑家雷潮夫妇之手,其造型各具妙相,姿态各异,神情逼真,呼之欲活。罗汉身上所着服饰,层次分明,衣褶流转,极富质感。系我国古代泥塑艺术之精品,在中国美术史上有很高的价值。其中尤以降龙和伏虎二罗汉为最,其艺术造型、精神气质和雕塑技巧,均谓不同俗凡。明人释大灯有《金庵十八罗汉歌》曰:“金庵罗汉形貌雄,慈威嬉笑惊神工。当年制塑出奇巧,支那国中鲜雷同。擎拳降猛虎,举钵伏狞龙。神通各逞无暇日,我来一喝俱敛容。”在观摩过水乡古镇甪直保圣寺中的那九尊被顾颉刚、蔡元培、沈兼士、马叙伦等文化名人保护下来的宋代罗汉塑像后,再来欣赏紫金庵里的这些出自宋人雷潮夫妇之手的罗汉塑像,却是又一种风格,又一番气象。遗憾的是庵内禁止拍照,光线也太暗,无法给此行留下写许的记录。
出得殿来环顾紫金庵四周,山峦起伏,松竹茶梅,地处幽绝,清静无双,真一所道家绝好去处。因为庵内光线不足,我的方向感似乎也失灵了。无怪乎明人顾超《紫金庵》诗说:“山中幽绝处,当以此居先。绿竹深无暑,清池小有天。笑啼罗汉像,文字道人禅。最好梅花候,高窗借过年。”
由于采石兄在出发时,约请了吴县市文物管理所的专家龚金元先生同来,他招呼紫金庵的管理人员和僧人们请我们在庵内的山庄吃茶。山庄虽小,但一色竹木结构,材料自然是当地土产,就地取材,不过年代久了,由于使用和潮气的浸润,已经相当陈旧了,几张木茶桌呈现着浓浓的黑色,倒也与殿堂的颜色相和谐。饮茶的杯子,也并不讲究,是一般的玻璃茶杯。刹那间,我产生了一种疑惑和不解:怎么一个如此幽静的饮茶山庄,却给客人如此平常的玻璃杯?一位女主人把杯子摆在我们面前,却并不放茶叶,便给每个杯子里倒上半杯开水,然后,才把茶叶放在盛了半杯开水的杯子里。她向我们交代说:“各位客人,我们的茶叶是这里的特产碧螺春。茶叶碧绿鲜嫩,是早春采摘下来的茶树上的嫩芽,不能先放茶叶再倒开水,以防把嫩茶叶片给烫熟了。要先倒上开水后放茶叶,这茶叶会慢慢地伸展开叶片,发出异香。”说话间,隔着透明的玻璃杯,我们看见那卷曲的绿茶叶片,一蔟蔟的在水里站立了起来,像是一群有灵性的小人,煞是神奇,煞是好看。这位妇女又来给每个人面前的杯子里添水。她告诫说:“现在,你们可以开始品茶了,茶叶的香味开始散发出来了。”这时,我才意识到何以用的是玻璃杯子,而不是通常茶艺用的陶瓷茶杯。我们按照他们的提示,把茶水啜汲进口中,含了片刻。主人问道:“口中是否感到了异香?”这时,口中的味觉感知,的确有一种从来没有体验过的清香之味向口腔四周扩散,蔓延。这就是名闻遐迩的碧螺春!
龚先生这时才开金口,向我们讲述1954年周恩来总理到日内瓦开会带的就是我们东山出产的碧螺春茶。在日内瓦会议上,美国代表先是杜勒斯、后是史密斯,放不下架子,不肯与周总理握手,不承认中国。周总理与各国代表广泛交往,用碧螺春茶招待客人,各国政要看到玻璃杯里的茶叶悬空站立起来,呈现出碧绿透明的颜色,发出清冽的香味,无不惊异和赞叹。在日内瓦,碧螺春茶在中国外交史上起了亲善使者的作用。采石和燕玉对这个逸闻是耳熟能详的,而对我们三位北京来客而言,则颇感新鲜。于是,我们便一杯一杯,不断地啜饮着这鲜嫩芳香的茶水,希望能品出它的特异之香味来。
不久前,徐采石创建了江苏省吴文化研究中心,要把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结合起来,随着社会角色的转变,茶文化也就顺理成章地进入了的视野。在这方面,我俩有共同的经历和处境,因而此时此刻,也就处于共同的心态和思路之中。我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涉足文化人类学的领域,也曾在江西上饶观摩过婺源县茶艺表演队的婺源茶道表演。婺源茶是我国著名的绿茶之一,从茶文化的角度来看,有自己的内涵。在此面对着的是东山的碧螺春,我一面啜饮着,一面在思考着,我想,色香味是茶的自然属性,自然属性之外,还各有其文化内涵。而碧螺春又有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呢?我早就听说,碧螺春只产于东山的一个山头上,它的此色、此香、此味,借决定于产地的自然环境,以及它的泡饮方式,一方面取决于它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吴人和源远流长的吴文化的传统。据《太湖备考》记载,碧落峰石壁有野茶数枝,山人朱元正采制,其香异常,名“吓煞人香”。碧螺峰山峦叠嶂,生态环境特别优越,树木成荫,四季花果芬芳,加之濒临太湖,水气足,云雾多,气候温和,空气清新,因而所产之茶,天生丽质,芳香殊异。清康熙皇帝南巡至此,饮后赞不绝口,赐名“碧螺春”。
主人告诉我们,碧螺春茶产地极小,茶树数量不多,产量自然有限。我们在庵里喝的是地道的碧螺春茶,水也是池中的泉水,自是极为难得的一次品茗。主人说,外面假冒碧螺春之名者很多,包括庵门外面小路两旁的那些茶叶摊,所卖的也多不是真正的碧螺春茶。据茶书记载,采茶制茶的村庄,就名茶坞。紫金庵所在的这个村子,村名卯坞,想必当年也是一个以采摘和制作茶叶为专业的村庄。
碧螺春茶果然名不虚传。碧螺春茶给了我们味觉的享受,十八罗汉的雕塑给了我们艺术的享受。我们带着满足的心情,告别了深藏在群山和绿荫中的宁静而富有的艺术殿堂紫金庵。
如今采石已病逝周年,本来相约再做一次活态的吴文化田野考察的计划,也就永远无法实现了。
2002年3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