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志 继承传统
——追忆周巍峙先生
刘锡诚
著名音乐家、文化领导人周巍峙先生逝世五周年了。作为文化部及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负责人,他主持并担任总纂的“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前后跨越30年,以浩浩然298部(450册)、4.5亿字的规模,于2006年全部编纂完成。如果说《四库全书》是中华传统文化集大成之作,是把已有的文字遗产集中编选出来,那么,二十世纪编纂的“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则是第一次把中华民族亿万民众口头传承的文艺记录写定,使之进入浩瀚的史册行列,在中国文化史上闪耀着不灭的光辉。2009年10月11日周巍峙在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文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总结表彰大会上说:“中国古代就有编纂集成史志的优良传统,从《诗经》《乐府》到《史记》《四库全书》,这些丛书、志书为中华民族文化延续做出了独特贡献。我们盛世修志,就是为了继承这个优良传统,为研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供全面系统而具有科学价值的文献资料。”我确信,“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出版,周巍峙无可争议地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重臣。
经周巍峙之手,“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很快被纳入了他所主持的“七部文艺集成志书”,从而变成了“十(部)大文艺集成志书”,使工作走上了正轨。中国民研会是文艺团体,要从普查开始编纂如此大规模的丛书,没有经费来源,对此周巍峙特别关心,便帮我们联系农业银行和农业部等部门,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但没有成功。他还亲自跑到相关省区,帮我们与省文化厅、省政府联系,使经费逐渐得到了落实。大规模的全国普查,在各省区市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实现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全国各省市区民间文学的普查。在这次普查中,全国共采录到民间故事137﹒5万余篇,歌谣192万余首,谚语348.5万余条,记录下了20世纪末“活”在民众口头上的民间文学口述文本。
1990年2月,我调到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当研究员,不再参与“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事了,但仍然与周老保持着联系。2004年11月9日,他把我叫到干杨树小区他的家里,对我说,“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地方卷都已完成了,要开一个表彰大会,我要在会上讲话,你帮我起草一篇讲话稿吧。于是他向我口授,我作记录,整理成了一篇题为《全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的讲话稿。
他说:作为文艺园圃里的一名老兵,我受命担任这套大型丛书的编纂和出版的统一组织者和总纂负责人,在作出这一宣告的此时此刻,心情是非常激动的。历史是无限的,而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我的一生从事过许多工作,但组织和编纂这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大型丛书,在我的生命史上则是一件费时最长、倾力最多的工作。25年来,这套由十部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万里长城”的大型文艺集成志书,从资料采集到编纂出版,克服了种种艰难曲折,现在终于脱稿竣工了,先后参与资料调查、搜集、采录、编纂和编选、审定工作的专家学者和全国10万名各艺术门类的专家学者和广大文化工作者,没有辜负国家和人民的重托,以认真负责、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崇高品质和科学敬业精神,圆满地完成了这一彪炳青史的辉煌文化鉅制。在此,我要特别提到已故的著名学者和文艺家、各部集成志书的主编钟敬文、张庚、吕骥、吴晓邦、李凌、马学良等先生,他们为所主编的集成和志书付出了自己的智慧、心血和辛劳,历史不会忘记他们!我还要提到现在仍坚守在编纂和审定工作岗位上的贾芝、孙慎、罗扬等主编先生,以及把心血甚至生命都倾注于这项事业中的全国众多的文艺工作者和基层文化干部,他们为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付出了巨大的劳动,我们感谢他们!我们也不会忘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文化厅(局)、民委、文联、民协以及艺术科研单位和领导多年的关心、支持和领导,我们衷心地感谢他们!
他还说: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我自己也是从家乡民间文艺和民俗生活的启蒙和熏陶下走上文艺道路的,后来,每当进入创作状态时,除了现实生活的呼唤外,民歌的韵律和格调常常萦绕在耳边。即使如今到了耄耋之年,孩提时代家乡田野里飘荡的悠扬哀婉的民歌和茶馆里武松打虎说书的场景,也还时常浮现在眼前,挥之不去。民众的生活固然是悲苦的,单调的,但民间文艺中却处处充满着智慧和幽默,而智慧和幽默不仅使他们悲苦的生活洋溢着乐趣和希望,也造就了民间文艺的艺术生命。这种经历和认识,也成为我和大家一起投身于如此庞大而繁重的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工作的动力。……受命组织和总纂全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这一任务,对我来说,一方面是诚惶诚恐,一方面又欣然接受。这既出于责任感,又出于亲和感。宁愿不做官,也愿意终身奉献给这一神圣的任务。这些年我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和沿海边疆。只因身体状况不允许,未能去西藏,成为我心中的一大遗憾。到全国各地考察、了解、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对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民间文艺的认识:到处都是民间文艺的海洋,民间文艺浸润着民族精神。特别是分布在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云南啦,贵州啦,青海啦,甘肃啦,新疆啦,所到之处,民间文艺五彩斑斓,繁花似锦,无不显示着群众的艺术想象力,无不体现着民族和群体的凝聚力。
1995年春,我以中国旅游文化学会副会长兼民俗旅游专业委员会主任的身份,在北京门头沟海军打靶场主持举办了“中国民俗论坛”,钟敬文、马学良等老中青民俗学家应邀出席。会议中间,我与妙峰山乡乡长李春仁联手举办了“文革”后第一届妙峰山庙会。回想70年前,1925年4月30—5月2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的青年学者顾颉刚、孙伏园、容庚、容肇祖、庄严五人从北路徒步和骑毛驴到妙峰山参加香会,开创了我国民俗学史上第一次田野调查。那年的《京报副刊》为这件事连续发表了调查报告和记游。钟敬文因未能与他们一起上山,几十年来一直引为憾事。这次回复后的妙峰山庙会开幕的头一天(5月7日),我陪同来参加“中国民俗论坛”的钟敬文、马学良到妙峰山参加庙会,为钟先生圆了一个纠结多年的梦。那年已经79岁的周巍峙闻讯,也兴致勃勃地从东城的家里出发,独自一人来到了妙峰山。但到了山下的涧沟村路卡时,当地的人们不认识他,阻挡了他的轿车,无奈中他只好自报家门。当我在山上见到他时,一再向他表示抱歉,他反而对我说他没有错过这个时机,了解了很多不知道的情况,玩得很高兴很愉快。我又带他到庙会指挥办公室,与门头沟区委书记见面,一起照了相。因为我是那次游庙会的组织者,没有照顾好巍峙老是我的失误,也没有给他拍下在山上参观那些老会——修路的,挂灯的,舍馒头的,舍茶的,……摊位和香会展演活动的照片,心里感到遗憾和歉疚,于是便托周老的秘书小唐(晓刚)索要他拍的照片,找到后送到妙峰山去陈列起来。要知道,周巍峙是自1925年4月30日举办妙峰山庙会(香会)70年来,第一位来参加庙会的原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常委和著名艺术家。历史给他的君临留下了记录。那天参加庙会的民俗学者、考古学者、宗教学者、文化学者有:山曼、马学良、马书田、千野明日香、乌丙安、乌镝、王培竹、王朝平、冯广裕、刘铁梁、刘守华、刘锡诚、朱越利、朱华彬、邢莉、孙其刚、吕微、李明德、李岫岚、李春仁、李露露、张自强、张国洪、张富根、陈有升、陈来生、宋兆麟、邵望平、余悦、杨利慧、郎樱、罗汉田、范慧娟、林继富、周燕平、贺学君、贺嘉、施汉如、施珍华、赵世瑜、高广仁、郭松针、程蔷、程德祺、鲁鸿恩。文化界名流还有:江牧岳、于是之、舒乙等。尊敬的周巍峙同志仙逝了,他的光辉的名字将永载妙峰山民俗庙会的历史上!
2019年4月13日
钟敬文、周巍峙、马学良和门头沟党委书记摄于妙峰山庙会办公室
左起:马学良(2)、舒乙、钟敬文、于是之、刘锡诚
周巍峙与刘锡诚摄于青岛黄海海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