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匏艺》序
刘锡诚
在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活态传承下来众多凝结着民众技艺的物质产品和精神财富,匏艺是其中之一。
匏艺是中华民族一门古老的手工技艺。《中国古代手工艺术家志》(上篇)记载了中国古代手工艺术家传略的门类,包括制印手工艺术家、刻石手工艺术家、琢玉手工艺术家、叠石手工艺术家、雕刻手工艺术家、匏器手工艺术家等22个门类,其中匏器手工艺术家排居第6位。匏艺中的匏器范制技艺又涉及到落款的“印”、雕刻技艺中的“雕刻”等相关艺术。旧时范制匏器需用陶范,如圆明园含经堂出土的匏器陶范,烧制而成,这又涉及到烧造技艺。范制匏器的构图及在收获后的匏器上砑花、烫绘、彩绘等纹饰,直接关联到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艺术。一件完美的匏器涵盖多种艺术元素,包括艺术手法、器型、纹饰构思、艺术表现内容等,有些涉及到声学、化学、农业等学科。可见,匏器上凝注了多学科的内容。在我国民俗中,民众通过蓄养鸣虫、把玩、收藏等,让匏器“活起来”,实现了该技艺良好的活态传承和其社会性功能及艺术价值。
关于匏器之称谓,解释有多种:
晋代崔豹《古今注》曰:匏,壶卢也。壶卢,瓠之无柄者。匏有柄者,悬匏。可作笙,曲沃者尤善。秋乃可用,则漆其里。又曰:瓢,瓠也。其总曰匏,瓠其别名。
西晋张华(232~300)编撰《博物志》:“匏,瓠也,壶蘆。”
【图0 西晋张华(232~300)编撰《博物志》 匏】
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齐民要术.卷二》“种瓠第十五”中解释:匏器亦称葫芦器,属于一种自然生长的植物,北方春种秋收。
《中国古代手工艺艺术家志》定义:“匏器,即植物葫芦器。”(《中国古代手工艺术家志》,周南泉、冯乃恩编著,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中国植物志》归属为“葫芦属”,有葫芦(原变种);瓠子(扁蒲);小葫芦(变种);瓠瓜(变种)(《中国植物志》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216-217页)。目前我国种植的葫芦品种繁多,变种及与国外引进的葫芦杂交品种算起来有几十种。
匏器符号在中华文化中寓意众多,“匏以象天地之性”,甲骨文中“壶”象形亚腰壶蘆,春秋战国出现的匏形观象台称之为“匏居之台”,楚匏中已经有範制的匏器乐器,战国时期出土了匏器笙。历史悠久的我国古代文明中,匏,不仅关联着人类的始祖研究,也关联着繁衍,关联生产生活与信仰。匏,不是狭隘在少数的几个民族,而是泛存于中国多个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特殊和地域特色。匏被《诗经》所记载、史学家研究、文学家咏颂、民俗学家挖掘、他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植物学范围。【图2-A 楚匏 图2—B战国乐器】匏文化是人类学的研究课题。匏,在中华文化中被视为“天地之根,生命之源。”有中华始祖起源说。很多民族视其为图腾。匏文化是民间文学的研究课题。明、清就开始流传的,被称为汉族创世史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黑暗传》,以民间歌谣的形式记录了始祖于葫芦;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认为本民族是从葫芦里诞生的民族。在我国有很多相关匏的民间传说、民谣等。匏文化是民俗学的研究课题。匏与结婚仪式、图腾、鸣虫文化等紧密关联。匏文化是古代乐器的研究课题。有出土的战国时期实物乐器,有出土的範制楚匏。拉祜葫芦笙。匏文化是宗教文化的研究课题。在儒释道文化中都有匏的文化存在。匏文化也是工艺美术等艺术的研究课题。
木制化后的匏器作为生产、生活用具,如农耕播种的器物、舀水的器物、纯天然的匏器采摘后作为各种装饰等,此阶段并没有赋予匏器以工艺,还不能够算是匏器艺术品。赋予匏器手工技艺的方式以生长阶段来分,大体有两种,一种方式是将经过构图设计、器型设计、模具雕刻、模具制作等手工技艺的範制模具(有纹饰或无纹饰),套在经过农业种植后的幼小生长期的葫芦上,经过至少120天在纳模内的生长后,拆除模具,得其器型各异,有纹饰或无纹饰的匏器,这类匏器经过了雕刻、制模、种植等技艺,已经赋予了其艺术价值,可谓天人合一之物。第二种是将不加任何人工干预的匏在秋季成熟后对其进行各类方式的艺术加工,此类技艺因不受种植管理技术及病虫害的影响,相对容易完成。
匏器手工技艺与我国其他门类的手工技艺,都是中华民族劳动者的智慧结晶,该技艺的特殊性是涉及到农业种植,只可惜在史料中记载该技艺的具体制作过程和技艺人的详实资料更是甚少,可贵的是《中华匏艺》一书的两位作者,为保证该书的真实、翔实,杨金凤自2014年春开始,对项目进行了田野调查及参与种植。靳建民,为北京市《葫芦範制技艺》项目传承人,是我国花模种植、探索的前沿人物,自1992年研制纳模模具后範制种植至今,独立完成画稿设计、器型设计、模具雕刻、模具翻模、模具制模、田间种植管理、后期加工共40多道工序独立完成。由此保证了该书的科学、可靠。该书将中国农业文化、传统技艺、工艺美术进行融合记录。
相对完整并关联农业种植、传统美术技艺论列的文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于空白。1993年王世襄在香港出版中英文合刊本《说葫芦》,后出简本,主要为宫廷官模图版、宫廷技艺介绍,极少涉及到农业种植技艺和技艺人传略。2008年紫禁城出版社版《中国古代手工艺术家志》所记载的为古代匏艺人物传略,极少涉及到技艺本身。《中华匏艺》一书两位作者,把我国古老的农业种植和各类工艺联通起来进行历史性记录和研究,融古籍考据、传承人口述和田野调查于一体,经过近六年的时间,完成了我国第一部从工艺美术方面对匏艺纹饰进行记录,从古代金石学、宫廷皇家纹饰、民间吉祥纹饰方面进行分析,涉及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声学、农业种植技艺、中国绘画、书法、篆刻、雕刻等多种学科多艺术领域,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全国各省区百余位匏艺人的基础性梳理与概况。该书也在“一带一路”的文化发展传播背景下,对欧洲、非洲、亚洲等国家的葫芦文化作了简要记述。
该书通过记录“匏”这一植物的种植技艺与工艺美术技艺的结合,向世界读者呈现了我国自古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仍然活态继承和发展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通过呈现匏上的各种图像纹饰、图画纹饰、文字纹饰、篆刻技法、雕刻技艺,展示了中国书法、绘画、雕刻、金石、等多种技艺的文化内质;通过对不同范匏技艺的记录,留存下了当下我国匏器技艺的历史资料。作者为弘扬中华匏艺文化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1996年,我曾涉足过葫芦文化的研究,主持过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在北京保利大厦召开的“民俗文化国际研讨会”(葫芦文化专题)和多次田野调查,撰写过一篇《葫芦与原始艺术》的文章,与已故的游琪同志合作主编过一部《葫芦与象征》(商务印书馆2001年1月)。杨金凤同志就是参与当年葫芦文化研究的一位热心人士。最近她来信嘱我为他们的新作写序,于是写了上面的一些意思,就算做是序言吧。
刘锡诚
2020年2月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