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理论与方法》(增订本)后记
白驹过隙,斗转星移,时间老人真可谓铁面无私、不讲情面!自从1957年9月走出北京大学的校门,踏上位于北京王府大街(乙)64号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高高的石头台阶、进入文坛圈子以来,一晃已经过去了50年,许许多多的朋友成了故人,许许多多的文坛风波都成了往事。其间,1957—1966年、1983—1989年我先后两度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1987年易名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从事民间文学的调查、采集、编辑、研究、行政组织工作,一共度过了17个年头。那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中的一大段时光啊。如果说在这一段漫长的岁月里,留下了什么不能忘记的收获或可以留恋的往事,我想,我会不容思索地回答:第一,是在人生历练中一直没有磨掉与生惧来的天真率直的本我和百折不挠的情性,数不过来的旧朋新友支持和鼓励着我使我到老也没有寂寞之感;第二,无论是春风得意之日、还是虎落平阳之时,都没有虚掷光阴,在孤独的默默的伏案中留下了几百万字的人生脚印,也算是对自己百年后的一个纪念。
回顾50年的文艺与学术生涯,我所写的书籍或著作,大致分四个方面:一是文学评论,二是原始艺术与象征学研究,三是文学随笔,四是民间文学研究。在民间文学方面至今只写了三本书:《民间文化与原始艺术》(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8月)、《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和《民间文学:理论与方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5月)。当然在这方面好像还意犹未尽。至于余年是否能再写一本民间文学的书,真还不敢有此奢望,毕竟今年已经是73岁的老人了,还有好多未竟的事没有完成。
中国文联出版社副总编辑朱挥军同志,是文艺理论批评家,北京文艺界的圈子并不大,我们又都在文联系统工作,所以早就相识。1991年春我被安排到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后,我们成了同事,前后凡7年,他对我这个年长他很多岁的老文友颇是尊重也很客气,我们相处得很好。后来我退休了,基本上不再参加文坛的活动,他也调到了中国文联出版社任职,我们见面的机会就少了。我的书稿《民间文学:理论与方法》到了编辑部后,他竟然成了第一“读者”,他审稿后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了一篇热情的读后感,我在网上读到后,十分感动和感激。在中国文联的资助和朱挥军的主持下,由吴俊茂同志任责任编辑、李媛任助理编辑,于是我的书出版了。这本书收了我从事民间文学研究以来50年间、特别是后期写作的一些文章,由于所使用的资料的丰富和立论角度的不同,出版后得到了同行和读者朋友的鼓励,特别是高校学生的欢迎。在一个文艺界的座谈会上见面时,挥军同志向我提出再版的建议,以应市场的需要。现在趁再版的机会,补上几篇文章,少做增订,希望这些文章所提供的内容、观点和信息能对读者有用。在此向挥军及出版社领导,向俊茂、李媛同志致以衷心的谢意。
作者 2008年8月27日谨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