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增订本)后记
本书系作者承担的200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研究》(项目编号为:03BZW055)的最终成果,2006年结项,被评为“优秀”等级。高有鹏教授纳入他所策划的“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书系”,袁喜生先生编辑,由河南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12月印行第1版。对他们的帮助,我衷心地感谢。作为我国民间文学领域里第一本20世纪学术史的出版,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2007年7月23日,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河南大学出版社协办,在京召开了学者座谈会,会议纪要《世纪描述:民间文学学科的历史风貌》,发表在《民俗研究》2008年第1期上。会后陆续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评论;许多高校的民间文学专业研究生采用为参考书。由于第一版印数很少,无法满足人文学界、特别是高校民间文学研究生的需要,再版的问题就提到日程上来了,于是从2011年起我集中精力对原书稿作了一次修订和增补。
这次修订,除了改正一些明显的错别字、引文标点的误植等外,内容上也作了一些调整、修订或增补。改动较大、增补较多的,是第六章《新时期的民间文学理论建设》。其中有些节、段,几乎是重写或新增写的。多少改变了出版座谈会上有学者指出的前五十年详、后五十年略的问题。学界朋友、同道提及的一些其他问题,如缺少对台湾民间文学学者成就的评述问题,限于精力,这次修订未能解决。这次增订再版,删去了原版的“附录一”《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百年回顾(笔谈)》一文。原本为出版插图本而搜罗的几百幅插图,考虑到书太厚定价太贵,也只好割舍了。在这次修订过程中,好友刘守华教授慷慨地给我寄来了他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为研究生们开设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这门课程中,他的研究生们根据拙著的章节,分别查阅和补充材料、作多学科思考,拓展和深化所写的教案,让我有机会了解了许多我未曾触及的材料和观点,受益良多;好友刘涟女士从头到尾阅读增订本的全稿,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给我帮忙很大。杨利慧先生为我校订了英文目录。对他们三位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学术著作出版难的问题,在高校系统似乎已经得到了较好的解决,而对于像我这样的文化文艺部门的作者,尤其是退休久矣的老年作者而言,仍然是个很难迈过去的门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文联出版社着眼于文化积累和对民间文学学科的支持,接受这部近百万字的学术著作的出版,我不胜感激。增订本的出版,得到了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夏潮和理论研究室主任陈建文的帮助以及中国文联艺术基金的资助。中国文联出版社朱庆社长和责任编辑顾苹女士为拙著的出版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和宝贵的帮助,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谨向他们表示真诚的谢意。
刘锡诚于2014年10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