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刘锡诚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22

《妙峰山•世纪之交的中国民俗流变》序言

$
0
0

《妙峰山世纪之交的中国民俗流变》序言

刘锡诚

 

开幕式主席台




首届中国民俗论坛合影(1995-05-07,门头沟)

 

正值顾颉刚等先生“妙峰山进香庙会调查”70周年的时机,中国旅游文化学会旅游民俗专业委员会于199556日至9日在北京市西郊门头沟主持召开了首届“中国民俗论坛”。会议举行期间,恰逢妙峰山开山举行庙会,代表们躬逢其盛,并对庙会作了一次学术考察。这就使本次会议成了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

首届“中国民俗论坛”的议题有下列三项:

1)世纪之交的中国民俗,以及中国民俗学者应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妙峰山庙会及全国各地庙会文化探讨;

3)民俗与旅游。

“中国民俗论坛”得到了各地高校、科研机构、文化出版单位、博物馆和旅游系统许多民俗学家、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和文化学家的相应和支持。与会代表从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角度热烈而深入地探讨了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不同层面的民俗流变以及民俗工作者面临的任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民俗学界老前辈钟敬文、马学良先生自始至终参加会议,并向到会学者作了专题演讲,就未来世纪的民俗学发展发表了见解。

20世纪即将过去,我们处在世纪之交的伟大时刻。在已经过去的90年间,中国的民俗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化,妙峰山庙会的变化就是一面镜子。在回首这段历史时,我们不能不由衷地感谢顾颉刚等给我们留下的妙峰山庙会田野调查遗产。

随着社会现代化前进的步伐,民俗的流变还会或快或慢地加剧,因此我们期待着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典型的田野调查,来研究行将消亡的传统民俗生活。在新的世纪里,民俗学应加强同现实生活的关系;只有与现实生活保持紧密联系的学科才是有生命力的学科。

本书所收集的论文,就是首届“中国民俗论坛”上宣读的文章。由吕微、孙其刚二位同仁加以编辑。图片记录了1995年妙峰山庙会的一些场面,是由刘晓路同志编选的。本书的出版,由妙峰山乡政府和妙峰山风景区管理处提供部分资助。妙峰山乡乡长李春仁同志给予很大的帮助,使本书得以问世,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19957月于北京

 

《妙峰山世纪之交的中国民俗流变》,刘锡诚主编,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2月。

 

目录:

序言(刘锡诚)

谈谈民俗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钟敬文)

关于民俗学的研究方法(马学良)

民国时期的妙峰山民俗研究

――纪念顾颉刚等人的妙峰山进香调查70周年(吕微)

妙峰山庙会的历史沿革(李春仁)

清代《妙峰山进香图》(李露露)

首博馆藏《妙峰山进香图》所反映的妙峰山香会习俗(李澄、孙秀清)

妙峰山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开发远景(马书田)

论碧霞元君形象的演化及其文化内涵(刘守华)

碧霞元君――道教的女神(邢莉)

山东庙会文化考略

――兼论世纪之交庙会文化走向(山曼)

峡山庙会与旅游考察(鲁鸿恩)

江海平原庙会之流变(施汉如、张自强)

何谓庙会

――《辞海》"庙会"条释文辨证(朱越利)

明清时期江南庙会与华北庙会的几点比较(赵世瑜)

始祖庙庙会的求育习俗(孙其刚)

庙会中的求子观念

――兼述棒槌在民舞中的应用和发展(郭松针、王朝平)

晋北求子习俗调查三题(张福根)

定襄地区正月用针禁忌与反封建意识(朱华彬)

中国民俗学跨世纪展望(乌丙安)

世纪回顾:中国民俗学面临的选择

――为顾颉刚等妙峰山进香调查70周年而作(刘锡诚)

民俗文化在民族文化体系中的位置(程蔷)

村落集体仪式性文艺表演活动与村民的社会组织观念(刘铁梁)

二十世纪上半叶苏南地区的民俗变迁(张国洪)

礼俗探源(高广仁、邵望平)

克服历史

――从转型期的消费民俗看世纪之交的民俗理论取向(左壮)

抢救与探索(宋兆麟)

论民间荤歌谣、荤故事在民俗学研究中的位置(陈有升)

白族民俗概说(乐夫)

新疆"巴札"文化的流变(郎樱)

民俗旅游的文化价值(贺学君)

当代旅游民俗心理论析(乌镝)

旅游与民俗文化(李明德)

民俗文化与旅游市场(瀚滇)

民间传说与旅游文化(林继富)

民俗旅游大有可为

――从孔庙赑碑亭谈起(李岫岚)

跨世纪的中国民俗学

――首届"中国民俗论坛"侧记(一苇)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2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