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刘锡诚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22

四时报喜肥猪拱门——猪的文化阐释

$
0
0

四时报喜 肥猪拱门

——猪的文化阐释


 刘锡诚

一个难解的文化符号

 

  肥猪拱门,四时报喜,把乙亥年(俗称猪年)春节之门给拱开了。

  春节(史籍上称元日或元旦)是冬去春来、季节转换的标志,也是人生历程礼俗中的一个符号,它把春天的信息和人生的快乐,公平地带给每一个人。本世纪第一个猪年是1911年,发生了举世瞩目的辛亥革命,取消帝制,建立民国,是为中国历史上一桩大事,为所有的中国人铭记不忘。本世纪最后一个猪年(乙亥年)将会带给所有中国人什么礼物呢?人们在期待着。不言而喻的是,它带给属猪的人的喜悦、欢乐和幸福,无疑会比其他属相的人更大,更多。因为猪年是他们的本命年,猪年春节的到来,对于他们有着更为重要得多的人生意义。

  对于炎黄子孙们来说,猪除了作为生物的意义外,作为文化符号,还有着深厚的人文意义。

  猪是一种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的动物。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就开始饲养家猪,至今至少已有七千年的历史了。据考古学资料证明,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址中,在南方,广西桂林甑皮岩和江西万年仙人洞,就已有家猪的骨骸,而且从其形态分析,已经不是原始的家猪了。河姆渡遗址以及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和东南沿海的一些新石器遗址中也都发现过家猪的踪迹。在北方,距今约七、八千年的磁山遗址、裴李岗遗址和甘肃秦安大地湾一期遗存中,在龙山文化城子崖遗址中,也都发现了猪的骨骼。西北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存中,以及东北地区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赤峰、蜘蛛山遗址也都发现了家猪的骨骸。从记载来看,《周易》的六十四卦中有一“  ”卦,涉及到了养猪的学问。可以看出,至少在三千年之前,人们已经知道将猪的尾巴割掉,容易养肥,并掌握了阉猪的技术。汉字“家”这个会意字,上半部分“宀”,表示房子的意思,下半部分“豕”,就是“猪”字。直接的意思是,有了房屋再加上驯养了家猪,这才成其为“家”。因此,“家”字的形成,反映了人类由狩猎生产方式向畜牧生产方式的转变。

  从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齐家文化以及南京北阴阳营的墓葬中,发现古人多用猪头和猪的下颌骨随葬。猪头和猪的下颌骨数量的多寡,固然表明了先民已经具有了财富的观念,同时,也不排除他们对全猪或猪骨(尤其是下颌骨)的崇拜。对猪的下颌骨的崇拜,在欧洲是多有先例的。1993年笔者在云南省元阳县全福庄参加哈尼族的“埃玛突”祭典时,看到在寨神树旁的一棵小树的枝条上排列有序地挂着五个完整的猪下颌骨。这五个完整的下颌骨,一方面表示他们祭祀的次数(每祭祀一次在树上挂一个完整的猪下颌骨),另一方面表示他们在举行社祭时向寨神树敬献了整猪。这些猪下颌骨是神圣的,平时没有人动它们,也没有人敢于动它们。

  以猪记年,也是一种文化符号。传说自黄帝时代起,中国便实行以生肖计岁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相配合,六十年为一周期,周而复始,以至无穷。后来人们又以十二支象十二兽,即以子为鼠,以丑为牛,以寅为虎,以卯为兔,以辰为龙,以巳为蛇,以午为马,以未为羊,以申为猴,以酉为鸡,以戌为狗,以亥为猪。于是,一个人生于某年,即以某年的干支肖为某种兽,这就是生肖的由来。如此说来,乙亥年(1995)出生的小孩便是属猪的了。往前推去,癸亥年(1983年)、辛亥年(1971年)、己亥年(1959年)、丁亥年(1947年)……出生的人也都是属猪的。十二支象十二兽的记岁法,最早见于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第11号秦墓出土的竹简《日书》中的记载,在这本历书中已有“亥,豕也,盗者大鼻。”的说法。“豕”就是现在的猪。后汉王充的《论衡·物势篇》记载最为详尽,但其中只记述了十一支的十一兽名,其中就有猪的位置,称:“亥,豕也。”唯独缺少“辰(龙)”没有记载。蔡邕的《月令问答》里的说法,已与现今通行的十二生肖大体相同了。

  尽管对于十二生肖记岁的方法是怎样起源的,至今还是一个悬案,但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十二生肖文化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生活和心理之中,而且越来越成为民族的一种吉祥性的文化象征。猪也不例外。1973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和由夹炭黑陶制成的陶钵两长臂表面上画的一只蹒跚而行的陶猪,其意义,恐怕就不一定是像某些考古学家所说的仅仅是农业发展的标志,而另有其人文象征的含义。这只陶猪的腹部所画的一个类似太阳纹的双线圆圈纹,更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迷团。结合着后来古籍上如《楚辞·天问》里所说的:“封豨是射。”注:“封豨,神兽也。”这猪也许就是某一部落的人们所崇拜的神兽,或神话中所说的天宫里豢养的天猪也未可知。我们不敢妄自推断河姆渡遗址的主人,就是一个不知名的以猪为图腾的部落,但也不敢排除这种假想。否则,那个猪的腹部为什么要画一个类似太阳纹的图像呢?事实上,在春秋时代,中原地区(今河南滑县)就曾存在过一个叫“豕韦”的小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说“在商为豕韦氏”,《国语·郑语》说“大彭豕韦为商伯”,就是以猪为图腾的小国。

 

天兽之属

 

  在民间的传说里,猪是天上的最高神祗玉皇大帝豢养的神兽,为他所使役,为他到下界办事。为了把粮种传到人间,玉皇大帝曾派狗、猪等神兽下界带谷种给人类,由于猪传错了话而失败,狗最后在尾巴上夹着几粒谷种,才得以传给了人间。从此,人类才有了谷种。猪虽然在完成任务的途中遭到了失败,却也不能抹杀它作为一个“文化英雄”角色的功劳。

  四川有的地区有这样的风俗:每年的大年初一、十五,人们总要在子家猪圈边上烧些香腊纸钱祭猪神。传说,从前有一个农姑,平时最不知好歹。淘米做饭经常把米抛撒在潲桶头,家里人说她,她也听不进去。时间一久,连灶王爷也看不惯了,就在玉皇大帝面前告她的状。

  灶王爷告状那天,正是三十晚上。农姑睡的迷迷糊糊中,恍惚看到一个头戴黑盔、身穿黑袍、嘴筒子伸起老长的猪大神。猪大神对她说:“大嫂哩,玉皇大帝要来抓你问罪啊!”

  农姑胆子也大,她说:“我一个妇道人家,规规矩矩的,看哪个敢动我一下。”

  猪大神说:“你践踏五谷就该挨打。”

  农姑听他这一说,一下子心头就虚起来了。她想了想说:“我不抛撒你吃什么?挨刀也该你抬头杀。”

  猪大神说:“咦,这婆娘倒会拉我去垫背呐!藤藤米米我都吃得下,你何必要拿大米来惯待我!”一甩袖就要走。

  农姑心里有些怕,一把扯住猪尾巴,眼泪长淌说:“猪大神,你就拉我一把嘛!从今后,每年初一和十五,我烧起香腊钱纸来供你猪二爸。”

  猪大神见她这样子,就说:“明早晨你快到地头去摘黄瓜,拿回屋只把它的心肝米米来抛撒。”说完,尾巴一蹦,农姑一下子就从梦中惊醒了。

  还没等天亮,农姑一早就跑到地头去摘些黄瓜回来,照着猪大神的话去做。等到午时三刻,突然天昏地暗,刮起狂风,雷电火闪也发作起来。这时,只见灶王爷在天空中引路,天兵天将拥着玉皇大帝,朝农姑家而来。这下子,农姑吓慌了,赶紧躲到屋角头。

  玉皇大帝一伙按下云头,来到人间,走进灶房,把袍袖一挽伸手就往潲桶底下捞一把。哪晓得拿起来一看,尽是些黄瓜籽,连颗碎米渣渣都没有。连捞了几次,都是一样的。玉皇大帝一阵生气,一把拉过灶王爷,劈脸就是几耳光,然后就带领着天兵天将回天宫去了。

  农姑得救后,再也不敢抛撒粮食了。他跑到猪圈边,逢人便说:“是猪二爸救了我。”从此,每到大年初一和十五,农家户也就祭起猪神来了。(《成都市青白江区民间故事卷》)

  浙江省松阳县有一则神话说:猪、牛、犬都是玉皇大帝在天上养大的天兽。牛是天上麒麟交配所生,神农皇帝到人间播种五谷,把它带到凡间,教它耕田,就留了下来;狗是神农皇帝在荒凉的地方拣来的小狮子,养大了还很凶猛,后来慢慢听话了,才把它带到人间当看守;猪是神农皇帝从森林里拣来的小象,养了很长时间,只见它吃了就困,困了就吃,又肥又胖,别无他用,就只好杀肉吃。(《浙江民间文学集成·松阳县卷》)

  吉林塔虎城有一则传说称,猪是天上王母娘娘在天宫里养活的天猪,由一个看猪童子看养着。有一次天上的神仙都下界去游玩,天宫里只剩下看猪童子,他便从天宫里拔了一只天烛,借着亮光也跑下界来玩耍。谁知他贪玩忘记了将猪圈门关牢,天猪们便拱开圈门来到了人间。小童子发现惹了大祸,连忙抛了手中的天烛,往回赶猪。费了很大的劲,终于把天猪赶回了天宫,一清点数目,发现缺少了五只天猪。这五只猪就留在了人间。(《吉林民间文学集成·前郭尔罗斯卷》)

  在小说《西游记》里,猪八戒是天蓬元帅下凡。民间传说中也有这样的说法。说猪八戒是天蓬水神投胎转世。天蓬水神在神仙里酒量最大,他在广寒宫里被嫦娥所吸引,多喝了几杯,违反天规,罚下凡世,到东海一个小岛上受苦。这时,正遇上孙猴子降生花果山,天崩地裂。天蓬害怕,缩成一团,跌落到白龙山下晒太阳的老母猪肚里,变成了一只小猪崽。天蓬变成猪崽后,见风就长,走到哪里祸害到哪里。收养他的老汉拿铁链把他锁在家里。它他又变成一头贪吃的大肥猪,逃进了山顶的和尚庙。天蓬水神下凡后,玉皇知道他投错了胎,便派太白金星来点化他成人。(见《徐州民间文学集成》第27-28页,江苏文艺出版社)陈寅格认为,高老庄招亲的故事,来自一个印度传说。这个故事说,一个叫牛卧的游方O(上“原”+下“必”)刍,走到憍闪毗国王的花园里,跑进一个猪屋里去睡觉。当他醒来的时候,由于他的容貌不整,使有些妃嫔受到惊吓。于是国王要捉拿他。恰巧其时有一个天神经过,觉得O(上“原”+下“必”)刍是无辜的,便把他变成一头野猪,引开了国王,使O(上“原”+下“必”)刍得以逃脱。 [1] 陈说的正确与否,这里暂不论。倒是可以看出水神化猪以及猪和水神有关联的蛛丝马迹。

 

弃子英雄与护主之兽

 

  关于猪护幼主的神话传说很多,最著名的是夫余国的国王东明王的传说。王充在《论衡·吉验篇》里记载了这个显然是当时流传的有趣传说:

 

  北夷橐离国王侍婢有娠,王欲杀之。婢对曰:“有气大如鸡子,从天而下,我故有娠。”后产子,捐于猪溷中,猪以口气嘘之,不死;复徙置马栏中,欲使马借杀之,马复以口气嘘之,不死。王疑以为天子,令其母收取奴畜之,名东明,令牧牛马。东明善射,王恐夺其国也,欲杀之。东明走,南至掩O(氵+虎)水,以弓击水,鱼鳖浮为桥。东明得渡,鱼鳖解散,追兵不得渡,因都王夫余。故北夷有夫余国焉。



情节大体相同的传说《扶余的来历》,见于不久前搜集成册的《吉林省民间文学集成·扶余市故事卷》(内部资料)和《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吉林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版),可见当代还有流传。

  在这个传说中,值得注意的是下列三点:第一,国王侍婢有娠,不是通过男女的交媾,而是“感生”。一团大如鸡子的气从天而降,侍婢吸入腹中而得孕。因而生下来的婴儿被遗弃。第二,当幼年的东明王被遗弃于猪溷中时,猪用自己的长喙对着他的嘴吹气,他因而得以成活;又有第二次遗弃之举,将婴儿置于马厩,马也对着幼儿嘘气,使他又大难不死。第三,国王令其母收取奴畜之,并再次加害于他,于是他不得不逃走,而后夫余才得以立国。

  猪护弃子的神话,与后稷之母履大人迹妊身,怪而弃之隘巷,鸟以以翼覆盖之,庆集其身;匈奴攻乌孙,乌孙王昆莫被弃于野,乌衔肉往食之的神话,在这个情节上是相类的。猪、马、鸟等异类所护佑的弃儿,都是生来就天人异象,后又经过几次遗弃的锻炼和考验,终于成就了大事业的伟人。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说,在这个神话传说中,弃儿所反映的,可能是刚刚取得胜利的父权制对勾延残喘的母权的一种报复。而护佑弃子的猪、鸟、蛇等异类的出现,它们所扮演的自然是神兽(禽)的角色,或可理解为母系部落的代表,显然是站在母权的立场上来保护这个不知其父亲为何人的幼儿。

  扩而大之,猪在弃子而非英雄的故事中保护和抚养幼儿的故事各地也还很不少,如四川成都有一则《猪头帽的来历》故事,说的是树林里的一头野母猪跪在窝边,用自己的嘴舔弃子的脸颊,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弃儿的事情。后来,这一带的群众就戴一种形象类似猪头的帽子,作为他们对有恩于人类的猪的敬重与怀念。

  布依族也有类似的传说,显示出布依人不忘其祖的道德和风习。贵州安龙县布依族,相传在清代“红白旗斗争”时期,兴义府三年旱灾,贪官污吏横行乡里,有一位姓贺的青年聚众而起,与官府作对。朝廷得知后,派兵进剿。起义群众退到山中,躲进洞里。一只大母猪王率众猪从洞中冲出,向敌营中横冲直撞,咬退了官军。大母猪王与众猪在这次撕杀中全部献身。后来,布依族人民认为他们祖先的命是大母猪保护下来的,大母猪是他们祖先的替身。所以,当老人过世举行葬礼时,孝男孝女,孝妇孝媳,孝子孝孙,都不吃猪肉。直到脱下孝服,经过老摩(巫师)“启筛”之后,方可恢复吃猪肉。其俗延续至今。(故事见《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黔西南州安龙县卷》第88-89页,内部资料)

 

祭牲:通神的角色

 

  古来人类祭祀天神地祗、山神树神,祭祀列祖列宗,都要用牲。这祭牲,开始是用活人,如杀敌对部落的俘虏(有的猎头民族猎敌首)以祭谷神的事实,如商汤燔火洁身自焚祷雨的传说,曹娥投江以祭江神的故事,都是人祭的遗留。后来逐渐演变为用驯化家养的六牲(马、牛、羊、豕、犬、鸡)来作祭牲。

  所以不用野兽而用驯化家养的牲畜来作祭牲,是因为这些牲畜是人类的亲密伙伴,只有驯化家养的牲畜才有资格代替人,才能通神。《礼记·王制》说:“天子社稷皆大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大牢是指牛羊豕(猪)三牲;少牢是指羊、豕二牲。而且古代用牲,还讲究“牷牲”,意思是毛发纯白、体肤完整的家畜。如《礼记·祭义》所说:“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养兽之官,及岁时,齐戒沐浴而躬朝之,牺牷祭牲必于是取之,敬之至也。”这种遗俗,在现代社会中也还偶有所见。1991年笔者到山东省石岛镇之渔村参加渔民的海祭,渔民们向龙王所献之牲仍然是一只体肤完整的肥猪,而且这猪的全身披挂了红绸缎带。

  用猪作为祭牲,还因为猪能通神。萨满教的灵魂观念认为,祖宗的游魂能依附着动物的耳朵回来。祭祀时,要往猪耳朵里灌水,猪耳朵动了,就意味着神祖已经领了后辈人的祭品,阖族欢欣。如若猪耳朵不动,不是萨满本身不净,神器不洁,就是族人不敬,需要反复诵念神词、灌水,直至猪耳朵动了为止。信仰萨满教者,祭祀时还要“摆件子”,即把剖开若干块煮熟的猪肉,摆成一个整猪的形状。四川会理县《小猪拱出来的故事》说,一个砍柴郎有一头小猪,给它头上拴红线,腰部拴绿线,尾部拴蓝线,就有了灵性,不仅能把海水拱得波涛翻滚,而且能与海里的龙王沟通。

  民间也有许多关于以猪为祭牲,祭各种大神小神的传说,不仅寓意深刻,而且读来饶有风趣。四川马边县苗族流传着一则《门槛猪的来历》的传说:娘简到井边去背水。井里有一个梨子往水瓢里飘去。这是老虎的梨。她吃了老虎的梨,被迫跟着老虎到山洞里去了。娘简的丈夫欧桶赉知道后,背起大刀、笛子和干粮,到处寻找娘简。他来到山洞前,吹起笛子来,娘简听到了丈夫的笛子声,便用树叶吹出声响,从洞中飘出来。丈夫欧桶赉进洞杀死了劫持娘简的老虎,带着娘简回家。可是,谁知与老虎同居过的娘简进不了门槛,好象是有什么东西挡住了一样。欧桶赉只得杀了一只猪祭门槛,娘简才得以进得门槛。后来,苗家搬家或盖新房,都要杀猪祭门神,于是成为风俗。四川屏山彝族流传着一则为什么要在十月过年的传说:天神阿底窝勒养了三百头母猪,放在涅爽那山下,被木克勒热杀死了。天神阿底窝热请三座山神帮忙,要杀猪人赔他的猪。一个天神、一个彝族人从十月初一谈到十月十五,才达成一个协议:以后每年十月初一到十月十五这半个月,家家都要杀猪来还天神阿底窝勒。木克勒热想:过年杀一回猪,十月间再杀一回猪,哪里有那么多猪呵?于是便把彝族的年改在每年十月初一到十五。 [2]

  用猪作祭牲,还因为人们有猪血崇拜的观念和认为猪血有驱邪的功能。许多民族都有以猪血来辟邪祭祀的习俗。哈尼族在祭祀寨神“埃玛突”时,在神圣的禁地之外先杀死一头猪,用桶取出它的鲜血来,淋洒在寨树神前面的一块大青石上,然后才正式开始祭祀仪式。用猪血来淋神石,既有用鲜血祭祀石神的意思,又表现了哈尼人的猪血崇拜观念,人们在重温着人类早期阶段上那种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各地的渔民几乎都用猪血来浸网,是为了防止海里的妖魔鬼怪作乱害人。湖北孝感地区有这样的传说:有两兄弟到河里打渔,遇上了鱼群,天黑定之后,才把船往回划。河面上陡然起了旋风,黑水乱翻,小船在河道里团团转。突然钻上来一个青面獠牙、手持钢刀的鬼来。它要兄弟俩的脑髓用用。兄弟二人跪下,表示要把脑髓献上,向小鬼借刀一用。小弟趁势把船划近小鬼,哥哥赶紧撒网,把小鬼套入网中。小鬼要把身子变小,从网眼里逃脱,哥哥急中生智,咬破中指,把血洒到小鬼的身上和网上。鬼是见不得血的,这一来,小鬼失了法力,动弹不得了。弟弟用纲绳把小鬼捆起来,用网包好,丢到河中。大家都晓得鬼怕血,渔人们就用猪血把网浸透,晚上出去打鱼,就不怕鬼捣乱了。

 

财富的象征

 

  在民间传说、民间年画和民间玩具中,猪是财富的象征。

  春节到了,家家都要贴年画和对联,驱邪纳福,以求吉庆。一种以《一本万利》和《聚宝盆》为题的栏门年画,春节时异常盛行,农村里人们把它贴在栏门上,以期能靠养猪而发财。老百姓还把老母猪人格化为猪神,称之为“猪圈之神”或“把圈老祖”。画面的四周,还画着象征吉祥如意的宝瓶花卉、八卦葫芦等物。人们把家猪看作是自己的朋友和老祖,从来不敢轻慢,更不敢侮辱。人民群众总是把猪与自己家道的兴衰联系在一起,所以民间也创作和流传着一种题为《打猪鬼》的栏门画,一个威武雄壮的武士手执钢剑守卫在栏门口,保护着他们养的猪。

  有的民族,在过年时,有祭献“猪二爸”的习俗。旧时,广东有一种猪形的钱罐儿童玩具,形象地把生物的猪与财富或发财的观念,灌输给少年儿童。

  猪是财富的象征,猪是财神的观念,在各省区几乎都有流传的南蛮子盗宝传说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在吉林省的扶余和塔虎城都流传着一个同一类型的盗宝故事:种瓜老头种了一窝南种香瓜,是金猪变的宝,南蛮子来盗宝未遂。一个故事说,南蛮子看中了这瓜地,出了二十两银子要买这瓜。老头不知他要买这瓜干啥,就在尚未成熟时割断了瓜蔓。南蛮子买走瓜后,二更天光景,来到县南门口,用瓜向大门扇撞了三下,南门就自动开了。只见在一片金光里闪出一头象牛那样大的老母猪,后面跟着十二头小猪崽。可是这金猪走到大门口就不往外走了,又拐回城里来。半夜子时,大门又自动关闭了。南蛮子没有把宝蹩走,气得要命,原来是老头在瓜还没熟的时候就给切断了瓜蔓! [3] 另一个故事说,南蛮子知道老头种的瓜是宝,要买这些瓜。这些瓜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天猪变的,看瓜人棚子的木柱是王母娘娘的天烛,只要点着了天烛,才能把天猪捉到手。结果南蛮子失败了,没有捉到天猪,白白丢了五块大乌金。 [4] 河北省乐亭县的一则盗宝传说,是说南蛮子征察到井里有宝猪,只要往井里撒豆子,一百天后,就能把井中的金猪引出来。九十九天上,店主观察到南蛮子的行踪后,故意咳嗽了一声,就把南蛮子的如意算盘打掉了。 [5] 这类金猪故事,全国各地多有流传,在这里,金猪是宝,是财富的象征。

  最有意思是流传在武当山一带的一则民间传说,把猪与江南著名财神沈万山联系在一起。沈万山原本是穷人,父母拉着他要饭时,睡在人家的磨道里。有一天夜里,发现磨道里还睡着一个讨饭的姑娘。姑娘自动把稻草让给了沈家父母。父母看她心地善良,便把她娶来给沈万山当了媳妇。父母下世之后,沈靠在水里扎竹排种庄稼致富,成了大富翁。后来又娶了官宦人家的小姐当员外奶奶。沈家门前是一片大竹园,园中有一棵发杈的竹子。有一个到武当山进香的斋公,愿出三百两银子来买这棵发杈的竹子。因为这棵竹子是山崖上那个石洞大门的钥匙,只要有了这棵竹子,就能打开洞门,叉住洞里的那个金猪的嘴巴,得到这可无价之宝。贪婪的沈万山知道底细后,不再卖这棵竹子了。把竹子交给他那花子媳妇,要她去山崖里捉宝。花子媳妇恨沈万山的贪婪和无情,没有按照斋公的话去做,把竹杈放在金猪的嘴巴上,金猪把这个开山洞的金钥匙托进了山洞里去,山洞立即关闭了大门。后来,斋公又教花子媳妇,用开水浇房后的桂花树,终于也把那树烫死了。桂花树一死,武当山突然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海浪比山头还要高。沈万山的竹排被压在了海底,楼房瓦屋被冲跨,金银财宝全被冲走,沈万山饿死在河滩上。在这个带有讽刺意味的辛辣故事里,金猪就是无价之宝,得到金猪就能家财万贯,而那发杈的竹子就是开启山洞的钥匙。沈万山没有得到那金猪,终于饿死在荒野之中。

 

                 19941227

(原载香港《明报月刊》1995年第2期)




[1] 参阅陈炳良《中国的水神传说与<西游记>》,《神话·礼仪·文学》第218页,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5年。

[2]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四川卷(少数民族)》第415页,四川省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编印。

[3] 《扶余民间故事卷》第128-130页。

[4] 《前郭尔罗斯民间故事卷》第174-178页。

[5] 《乐亭民间故事选》第193页。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2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