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排泸溪河
刘锡诚
龙虎山是道教创始人张陵(世称第一代天师)炼丹传道的圣地,六十余代相传不衰,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名播四海。可是一直没有机会到那里去一睹这道教发祥地的风采。这愿望终于实现了。
在秋色宜人的时节,我们一行来到了龙虎山。龙虎山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登高可览九十九峰龙腾虎跃的雄峻,乘筏可赏二十余里泸溪河两岸的仙踪画屏,驻足可探高岩崖棺之秘和天师之迹。龙虎山以龙虎而得名,自然是取意于水似游龙之态,山如虎踞之势。这水无疑就是指的这穿谷绕山、潺潺而流的泸溪河了。我们从龙虎山庄码头上船,中流击水,往泸溪河上游划去。由于是溯流而上,船行得很慢,但见两岸奇雄的山势和各种似像非像的自然景观,随着导游小姐的介绍,一座接一座地迎面而来,还没有来得及细细端详和品味,便匆匆擦船而过。一路下来,象鼻山,神仙洞,雄狮峰,牵龙洞,天作高山,神龟观龙虎,仙蚌石,仙鼠石,尼姑庵等,矗立江畔,衬托着浩渺的江波,若隐若显,俨然一派漓江景色。
行至河流落差较大的拐弯处,水流湍急,不易撑划,船工们便停下橹来。我们也就弃船登岸,在一片白鹅卵石铺成的河滩上留影纪念。此情此景,顿感有一种从群山重围中走出来的开阔感和舒畅感。游船不再继续前行了,大家就沿着河岸边曲折蜿蜒的田间小道信步而行,穿越疏疏落落的天师板栗林,通过金秋飘香的田园,迤逦而上。大约走了三四里的光景,来到一个村庄。村庄傍水而居,村民们除了种植农业外,还以放排为生计。但见在水边的一棵大树旁,聚集着几十个男女,河边停泊着十多只竹排,他们以这些小小竹排为旅游者服务。
我们决意放排泸溪,顺流而下。于是纷纷登上竹排。每人选择一个竹子制的小板凳就坐。由于超员,河水漫到了竹排的上面,就从脚下流过。有的朋友便脱下鞋袜,把脚伸到水中。前面是一个高数十丈的悬崖,河水骤然变得特别湍急,发出哗哗的声响,悬崖下面是一个面积很大的水潭,据船工讲有几十丈深。竹排随着激流,猛地向悬崖冲撞而去。船工们迅速用竹竿撑在崖壁上,迫使竹排掉转方向,避免撞在石壁上。我生长在北方,没有体验过放排江上的浪漫,由于一时的紧张,心脏像是提到了嗓子眼上。
转过这座悬崖,河水很快就变得平静而宽阔了。我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到欣赏两岸的自然景色上。最令我们感到兴趣的,是散落在左岸20-30米高处的崖洞里那一具具崖棺。考古学家们证实,那些崖棺是商周时代濮人的墓葬,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崖棺是用粗大的古楠木夸制而成的,质地十分坚硬,且置于高处的洞中,免受雨水浸害腐蚀,所以至今还大多保存完好。据说,这些崖棺中的尸体,其随葬物有陶器、竹编器、丝织物等,说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相当高了。濮人亲属死后,为什么要将其葬于高山的崖洞里呢?他们是用什么办法把沉重的木棺送到高处的呢?这些问题成为困扰人们的千古之谜。我想,这些被称为濮人的古代少数民族所以有这样的葬俗,肯定是与他们的信仰有关系的。尽管那时还不可能有魏晋时代普遍流行的成仙的观念,却可能已经有了天界的观念,人死后希望能够升天。而在他们的心目中,高耸的山崖是与天相接的,葬于崖洞就等于升天。至于是用什么方法把棺木举到那么高的洞中,人们作了各种可能的推测甚至试验。有人说古代水位很高,可能是乘船把棺木置于洞中的。有人说是爬到山顶上放下绳子来,把棺木吊上去。这种种说法,都是后人的推测,到底哪种设想距事实最近,有谁知道呢?让考古学家们去争论吧。
竹排飘流到了龙虎山庄。年轻的朋友们纷纷登上山庄观景台,去观察对面山洞中静静地隐藏了几千年的崖棺,抒发思古之幽情。我们没有去观景台,直接来到了那块闻名遐迩的巨大的“女阴石”--羞女岩对面的平台上。仔细望去,那块高达几十米、中间凹进去一段的石头,在历史的风雨剥蚀中布满着青苔,颜色深浅不一,形状的确很像一个女阴。它至今还受到来此一游的游客和当地农民的膜拜和供奉。对女阴的崇拜,初始形成于遥远的母系时代,那是一个但知其母不知有父的时代,妇女不仅承担着生育的职责,而且还掌握着社会政治的权力。妇女在氏族或部落中的地位不可侵犯,整个社会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母系社会崩溃之后,代之而起的是父系社会,妇女地位随之下降,但妇女的生殖能力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拜。人们往往把一些形似女阴的巨石神圣化,认为它们能够赐给人们子嗣,于是便虔诚地向它崐门供奉牺牲并加以膜拜,有的妇女甚至还通过接触巫术而达到怀孕和生儿育女的目的。因此,女阴崇拜既是古代生殖崇拜观念和接触巫术思想的混合产物,又是人类历史上经历过母系社会阶段的一个明证。过去,有机会在云南考察过剑川县石钟寺的“阿秧白”和个旧市老阴山上的“女阴石”,现在又看到了江西省龙虎山庄旁的“女阴石”,更坚定了这个观点。不同地区的文化常常显示出相似性。文化的这种趋同性,在世界各个角落随处可见,它的形成曾经困扰了多少文化学家们呵!
1996年1月7日
发表于《吉林日报》1996年3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