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锡诚:三十五年四“转身”
《扬子江评论》2012 年第 6 期 刘锡诚:三十五年四“转身” 陈 辽 和不到三十岁就著名文学界的评论家阎纲不同,刘锡诚(1935-)是直到他四十二岁(1977)新时期到来后才在中国文坛知名的。但一当他在文坛扬名以后,却在三十五年间完成了四次“转身”,在四个不同领域内都作出了可圈可点、不同凡响的业绩! 他第一次“崛起的转身”是在 1977- 1982...
View Article十载相逢酒一卮
十载相逢酒一卮 刘锡诚 友人廖东凡兄乔迁新居,邀请几位老友小酌。大家对他新居的宽敞和舒适赞口不绝。心想,如果不是遇到改革开放的年代,不用说这样高档次的房子,他恐怕至今还被遗忘在遥远而又遥远的边疆大山皱折里呢。我真心地为他晚年的好运祝福。...
View Article参差烟树是周庄
参差烟树是周庄 刘锡诚 常常听人说起周庄,赞美周庄,却始终没有机会来到周庄一睹这个江南小镇的风采。如今,终于有了一个机会,来到这个素有“中国第一水乡”美称的古镇,在烟树迷离的腊月薄雾中,欣赏这个名闻遐迩的水乡古镇的朦胧容颜。...
View Article田野采风杂忆
田野采风杂忆 刘锡诚 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在民间文学的采集和研究上,有自己独到的文化学术传统,“采风”制度就是其中之一。一九五七年九月四日,我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工作,至一九六六年五月“文革”全面爆发,这九年中,除了在办公室阅读、研究、翻译以及下放劳动锻炼外,还在领导的引导下深入到各地做民间文学调查,即采风,开启了我六十年文学生涯中的多次田野采风之旅。...
View Article【访谈录-刘锡诚/李静】刘锡诚:心无旁骛的民间文学守望者
刘锡诚:心无旁骛的民间文学守望者 黄 卓 绘 本报记者 李 静 “我的一生就像是一个永远在劳作中的农民,靠毅力、靠勤奋支持着我的理想,靠汗水浇灌着我的土地。”...
View Article民间文学的鉴赏家——读马克思收集的民歌
民间文学的鉴赏家 ——读马克思收集的民歌 刘锡诚 “当我离开你们的时候,对我来说,产生了一个新的世界,爱情的世界,而且是在憧憬的、空有希望的爱情开始之中……艺术也不如燕妮那样美。”——这是马克思在1873年给他父母信中的几句话。就在那个时期,马克思曾经把三本自己的诗集和一本亲笔抄录在纪念册上的民歌集赠送给他的未婚妻燕妮。我们要谈的就是这本民歌集中的几首民间情歌。...
View Article【转】大陆民间口头文学抢救浪潮
大陆民间口头文学抢救浪潮 2016/04/25 | 特约撰稿/张安奇 | 阅读次数:1374 | 收藏本文 摘要:从1957年的民歌调查运动至今,中国对民间口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数字化工程持续了整整60年,全国上下的参与者达数十万人,这项涉及40多亿文字量的文化工程,被称为“中国民间文学的《四库全书》”。...
View Article【访谈录】“非遗”的声音,民间文学的传承
“非遗”的声音,民间文学的传承 (访谈录) 刘锡诚//黄 丽 黄 丽:《艺术主流》杂志记者 访谈时间:2010年7月22日 访谈地点:刘锡诚寓所...
View Article